再如他的《采桑子·査伊璜两度出家姬作剧》:
舞衣贪著吴宫锦,花簇双靴。山画长蛾。待诉衷情隔绛河。 新词填就勤分付, 众里惊波。道字偏讹。惹得周郎顾转多。
上阕描写家姬身着华服,脚穿锦靴,描眉画腮,欲语还休,待诉衷情而不得;下阕则巧用周郎的典故,“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琴”,[2](P1)家姬为了吸引心上人的目光,故意弹错曲调,突显出家姬舞女的既大胆率直又脉脉含羞的微妙心理。整首词将现实与历史穿插起来,令人感叹古今女子在感情上的坦诚真实,一个“贪”字,就显出女子为君一顾,仔细打扮的行为,即使是描写闺阁情思,曹溶的词依旧不落于俗套。
又如他的《十六字令》:
轻。认得伊家画屧声。花边绕,蛱蝶不曾惊。
以静衬动,蛱蝶都没有惊动的画屧声,却被有心人所察觉,侧面描写闺情。同时,一个“轻”字,会使人眼前浮现出一个顽皮的少女蹑手蹑脚,怕被人发现的生动场面。同样,这首词也是描写春情,词人不过用寥寥数字,为读者展现了少女与心上人偷偷见面的场景,认得脚步声,侧面表现了心上人对少女的关怀,不惊蝶,以静衬动,既突显少女的顽皮活泼,又展现了一幅百花环绕,蝶儿飞飞的美好场面。这首词洋溢着清新静谧的氛围。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上述诗词的分析,可以表明此阶段的曹溶是坦率真实的,反映在诗词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不识愁滋的风流少年,对女子的心思把握的很彻底,时而写害羞含蓄的女子,时而写大胆率直的舞女,亦或是顽皮活泼的少女,但不论从用字还是情感来说,这类词是清新淡雅的,虽是写风花雪月之事,但并无艳词俗调。
二、中年词风之悲壮慷慨
到中年,也是曹溶的人生转折点,当他以为自己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时候,明朝灭亡了。在仕清与抗清的选择中,他选择了前者,一臣不侍二主,曹溶的选择必为人所不齿,他顶着“逆臣”的名字和自己的心理压力,接下了清廷的任职书,他想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实现,为民忧,为国仇,然而现实给了他致命一击,仕清后的为官经历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平坦、一帆风顺,身为前朝遗臣,曹溶必然不会得到朝廷真正的重用,他先后担任了河南道御史,顺天学政督学,户部侍郎,广东右布政史,山西按察副使,在官场几经沉浮,虽有所作为,但与他的目标依旧相差甚远,夹在新朝与旧朝之间,他的身份是尴尬的,想要全心全力为清廷努力,却得不到重用,也做不到完全放弃前朝的存在,他的许多诗词里都表达了对明朝的怀恋以及对它灭亡的无奈,愧疚之情。作为文人必有文人的气节,曹溶仕清后,对前朝感到愧疚,于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词创作上,不论是自我抒发,还是赠予友人;也不管孤身在外,还是旅居塞外;亦或是咏史怀古,咏物抒情,对现实的不满,对前朝的羞愧,种种矛盾始终贯穿于这个时期,此阶段的创作基调是悲凉的、悲壮的,时而沉郁顿挫,时而慷慨使气,同时创作手法上多用典故,用古人自喻,自比,抒发他沉闷的心理。比如他的《点绛唇·平远台秋眺》:
愧杀陈琳,磨残铁砚收军后。喜逢凉昼。千里都穿透。
高处生寒,渐逼蛮花瘦。人如旧,海光一溜。熨尽青山皱。
这首词写于顺治十二年九月,当时曹溶任职左迁广东右布政使。此时词人在清廷为官,时局基本稳定,而明朝的消亡已经成为事实,他的内心是复杂矛盾的。上阕开篇诗人就以“陈琳”自喻,表达了自己对前朝的愧疚,同时词人此时是悲喜交加的,喜的是战事已停,百姓不会再过这颠沛流离的生活,悲的是选择仕清这一行为为当时的文人所不屑,自己也饱受心理的折磨。下阕,“高处生寒,渐逼蛮花瘦”,一个“寒”字,一个“瘦”字,点名了词人的心境:我虽然在清朝为官,然而却无人理解我的立场,我愧对前朝,在它危难之际袖手旁观,我的内心是痛苦的,是煎熬的;“人如旧”,词人虽身在新朝,然而心却是在前朝,这里是对前朝的表白,但更多的是词人的心理安慰。最后一句“熨尽青山皱 ”:是词人的心理安慰,想要用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造福百姓来弥补自己心中对前朝的愧疚,江山虽然易主,但百姓是始终不变的,词人虽然竭力安慰自己,但青山又岂是能轻易抚慰的,词人也明白这一点,想为自己开脱却又被现实无情的打击,这不能实现的期许也更加增添了词人心中的矛盾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