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恶搞是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针对有一定影响的人、事物、事件或作品,运用各种手段炮制出来的,违背常理、让人啼笑皆非的网络恶作剧。青年大学生是网络恶搞的主体和参与者,通常采用一种无厘头、搞笑的创作来进行恶搞。他们采用移花接木、篡改变型、角色反串、复制拼贴的手法,高科技和多媒体技术为技术保证,在网络平台上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恶搞作品。随着恶搞现象的愈演愈烈,恶搞的形式从当初的游戏恶搞、文字恶搞到后来的图片恶搞、音乐恶搞,直至现在火爆的视频恶搞。大学生热衷恶搞之举,前有大学生恶搞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今有广东工业大学名为“郭OO”和“郭××”两位男生恶搞新闻联播,都说明了大学生对于网络恶搞这项活动的追崇。网络恶搞主要分为以下六个类型:
(一)文字类网络恶搞
文字类网络恶搞以网络为载体,以历史名人、文学著作或者名著中的主人翁等为主要对象,以带有一种现实距离感的文字、语法和语气为表现形式的恶作剧和搞笑作品。文字类网络恶搞既有完整的恶搞作品,也有模拟名人进行互动式的聊天调侃。
(二)图片类网络恶搞
图片类网络恶搞以网络为载体,以名人肖像、名画和其它图片为主要对象,以将各种图片胡乱拼贴、移植和联想代替等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图片爆笑作品。例如恶搞《蒙娜丽莎》,各国各地各种版本层出不穷。
(三)声音类网络恶搞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就是这句《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曾经被翻译成了各个地方的方言,传遍大江南北。还有黄健翔解说的各地方言版再度红遍网络,随后更是演化成各种版本。
(四)音乐类网络恶搞
音乐类网络恶搞是以网络为载体,以经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为主要对象,以改变原音乐作品的歌词、演唱风格等为表现形式的恶作剧作品,虽然这类恶搞相对少一些,但也出现过模仿《吉祥三宝》的恶搞作品。
(五)影视类网络恶搞
影视类网络恶搞是以网络为载体,以影视剧和主角为主要对象,以剪辑改编原片配音或者角色反串等手法为表现形式的恶搞作品。影视类网络恶搞具有一定的创意,其内容往往与恶搞对象大相径庭。如对于《新白娘子传奇》的恶搞完全突破了原剧的内容,其更大程度上的是戏谑。
(六)游戏类网络恶搞
游戏类网络恶搞是以娱乐、爆笑为目的制作的网络游戏。这类恶搞对象极其广泛,只要恶搞者兴之所至,名人、名著等角色都可能成为其恶搞对象,出现在网络游戏中。例如网游《大话西游》便是一种游戏类对经典人物的恶搞。
四、大学生热衷网络恶搞的原因
大学生之所以热衷于网络恶搞,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在起作用,其中大学生的自身因素起主要作用,外界客观因素起辅助作用,它们共同掀起了大学生网络恶搞流行之风。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大学生热衷网络恶搞的原因。
(一)媒体技术提供了条件
随着大量多媒体编辑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恶搞的技术保证也越来越强大,大学生在校学习到了很多多媒体技术,因此具有网络恶搞的技术和能力。媒体技术成为了大学生进行网络恶搞的保证,PS技术,CAD技术,越来越被熟练的运用于网络恶搞。因此多媒体技术成为了大学生网络恶搞的条件和保障。
(二)娱乐需求是心理原因
社会转型期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求轻松娱乐作为减压的方式。网络恶搞以影像的形式,直观浅显的传播社会事件和新闻,使大学生能够毫不费力的消费,同时恶搞文化贴近生活、现实感强,许多作品真实表达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大学生的感受,所以极其容易引发共鸣,因此在大学生群体内很容易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