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问题是受到多因素的符合影响的,即经济增长情况、作业人员素质、铁路运输设备质量、自然环境情况、高铁管理水平等。要将这些综合起来探究整理并搭建一个体系框架,并构建成高速列车运营安全预警及应急决策系统才能更加有效地将其投入到实际的应用中去[4]。47855
国内学者外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都是对于高速铁路行车安全重要性的定性探讨、对于管理措施的探讨以及对于局部设备和仿真理论的探讨,很少见从高速铁路内部机理并各个子系统可靠性角度出发来探究其风险隐患的调控,结合安全预警和应急决策的系统研究就更加少见了[5]。因此,现状可从以上研究方向以及各个模块角度分别描述,即状态监测、故障自诊断、安全预警、应急决策等方面[1]。
现今,国内外对安全风险辨析识别的模型及应用都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列车控制系统中各潜在危险事故发生频率比较低,甚至罕见,可用于分析研究的数据实际上非常少,获取难度也很大,目前难以实现完全基于数据的分析,完全依赖专家经验又会存在主观性和模糊不确定性等问题[6]。然而普通的风险辨识不能保证结果的全面性。
我国高铁经过近十年的吸纳的方式进行发展,已经具备了部分的国产化水平,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主的研发论文网,“和谐号”在设计制造和集成方面的技术都以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各国在关键参数估计、可靠性评估及安全预警方面都有广泛的探索,但是重点基本上都在信号处理上[7]。我国就列车监控系统的工作主要是三方面:地对车、车对车以及车对地的安全监控系统[8]。
起步较早的欧洲和日本对于高速列车运行的实时监控的技术更为发达,通过实时监控、记录、分析和诊断,对列车关键设备集中显示和报警,来查找定位原因以指导维修,从而保障安全运行,但由于是通过动力参数估计的结果,缺乏系统性而无法全面完备地进行监测工作 [9]。上世纪90年代起,欧洲的高铁应急救援系统就已逐步完善,现如今美国、欧洲、日本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仍然领先我国很多。日本作为高铁发展最快的国家,在事故防范方面有以下措施:持续供电、设立防止脱轨装置、配备防止相撞系统、及时刹车、严刑峻法[10]。其防灾系统和监测系统对于多数自然灾害的事故诱因都有显著的效果。德国和法国在事故后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防范措施。我国的出发点是在事前的预防、事中的处理及事后的总结上,也初步具备了一套相对复杂的流程[11]。
综上所述,由于缺乏实际数据的支持和高速列车系统本身的不完备性,高速铁路各方面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12]。构建合理的框架有助于规范细节研究方向,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