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和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世界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生产、建设和经营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大量西方的会计学家开始质疑传统的成本会计提供信息的质量和水准。他们在进行大量研究后试图对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进行发展和改革,推陈出新提出了作业成本会计,并与适时制(JIT)管理方法相结合。作业成本会计这一概念最早发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这个概念最先是由教授科勒.斯托布斯在1952年编著发表的《会计词典》上提出。卡普兰在1983年对“作业会计”这一概念在发表的论文《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管理会计之演进》里进行了探索性讨论。卡普兰和库拍在1988年《成本管理》上刊登了许多涉及研究作业成本会计的论文,较为全面地对作业成本会计进行探索性讨论。在他们看来,所有涉及制造以及运送产品需要的所有的作业的成本之和构成了产品的成本,作业是它们的基础。对作业成本法来说,最重要的基础有: 产品会对作业进行消耗、作业会对资源进行消耗。所以,在进行分配相关成本费用时,首先应该从作业这个基础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让计算出的成本信息更加真实和可靠。58686
英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在1989年对传统成本方法中已认知存在的许多相关问题积极展开了全面的讨论,作业成本法作为讨论中的关键内容,被用以广泛讨论和仔细研究。这次会议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作业成本法目前来看是确实可行的,并且能够真切地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所帮助。”在他们看来作业成本法毫无疑问会是20世纪90年代成本管理方面的一颗耀眼明星。
在1993年出版的《战略成本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新工具》中,沙克和戈文达拉杨总结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的三大核心内容: 第一个是研究探讨其战略定位,第二个是对企业价值链的深入研究,第三个是分析战略成本动因。成本管理大师库柏和开普兰教授在1997年共同合作,联合出版了《成本与效益:使用整合的成本系统驱动盈利能力和业绩》,这些相关研究都指出了:作业成本会计系统可以产生与创造价值。
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作业成本法,教授余绪缨首先在《当代财经》上对作业成本法做出了简单的介绍。王广宇教授就此问题也进行了全面完善的分析工作,之后王平心教授的课题组也在西安变压器厂、中原油田特车厂依次展开调查,此项目是作业成本法在中国企业实际应用的又一个里程碑。
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系于2003年11月主持举办了我国初次“管理会计国际研讨会”,潘飞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通过对作业成本法进行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相关数据而总结出的结论是:(1)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可以与作业成本法进行适当的融合;(2)只有积极调动各个方面的集体或个人的参与,特别是在企业中负责技术和管理的相关人员,作业成本法才能得以成功且顺利地实施;(3)在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组织结构重组对作业单位划分的影响;(4)我们需要综合各种情况来利用作业管理进行业绩评价以及对成本动因指标进行修正,借此消除某些指标对我们的误导作用。
2投资项目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国家的投资项目评估指标和方法,大致可以视同为社会的费用效益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的发展大致可以按时期初步分为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1936-1960年,这一阶段是初级发展阶段。费用效益分析在美国的水利工程领域和公共工程领域初步应用是这一阶段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