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时期是1960-1970年,这一阶段是传统费用效益分析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占据评价领域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涵盖了在方式方法上对费用分析的更深层次的精准和深化,从应用范围上来看,开始从公共工程建设部门向工农业及其他部门发展,由美国开始向欧亚大陆及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推进推广。
第三个时期是从1970年到现在,这一阶段是现代费用效益分析阶段。1968年以后,由联合国相关权威部门提出的项目评价方法经过西方经济学家的讨论和确认被称为现代费用效益分析,用以和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产生区别。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人们对于折现率的关注度也随着贴现现金流量指标在投资项目评价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青睐而越来越多。国外的普遍做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是对所使用的折现率进行风险调整,国外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投资者所获得的回报应当与风险成正比。后来又有学者明确提出,应当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遵循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越大,投资者所使用的折现率就应当越大的原则,这一原则的理论支持就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国外很早就开始对如何调整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相关指标进行了深入彻底的研究,因此得出的理论也较为全面和完善。
早在20纪50年代,我们国家自己的投资项目评估工作就已经正式开始了,当时我国因为没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内容,主要学习参考了苏联的相关技术经济论证方法,采用非动态的经济论证方法对我国“一五”期间的大大小小将近一百五十余个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了论证,取得了良好的投资效果。
我国于7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了可以使用和操作的研究技术,对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前的研究进行了强化论证工作。
国家计划委员会在1987年经过研讨后,发布了第一版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这本书意义重大,它代表着我国进入了投资项目决策更加民主化、更加科学化的又一个新阶段。
国家建设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93年7月发布了第二版《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较之前的一版来看,在整体框架结构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这一主题更加鲜明;第二版较之前的一版希望能够从具体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上反映经济体制、财税制度改革的变化,并且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版对经常出现的的指标和概念等相关内容做了便于理解又不扭曲真实的解释,这一版较前一版来说在方法是否实用、是否可操作以及是否符合逻辑方面有很大的改进,使我国能够在投资决策是否规范以及是否科学方面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