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锡剧的文化内涵
锡剧的音乐集合了江南的说唱、民歌等民间音乐于一体,具有多样化与丰富性的特征。比如在锡剧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了弹词、说因果、道情等讲唱文学和曲艺的影响,发展到既可以坐着唱又可立着唱,既可以清唱,又可以伴唱,既可以化妆也可以不化妆的演唱形式。总之它融合多方元素形成了现在的富有民间特色的戏曲。
中国的戏曲在唱腔上强调字正腔圆,依字行腔,而锡剧所用的语言是吴方言,这也为吴地人学习和传承锡剧有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吴侬软语”的婉转柔和,使得锡剧里的音腔常呈微波荡漾之势。其中彬彬腔与梅腔为较为重要的两个唱腔。
锡剧的内容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起源于劳动人民对民间音乐的创造性发展。锡剧的发展由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中的积淀,并自发地遵循着人们长期形成的经验、常识、习惯、习俗、天然情感等自在的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已经深深印在了锡剧的流传变化过程之中。艺术家们把对社会生活的感悟,用虚拟的手法表现出来。他们通过描写人物品格、意志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达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
(二) 锡剧的时代价值
锡剧在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证明了锡剧艺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那么,对于锡剧艺术的保护,不能像艺术品一样完全陈列在博物馆里,它只能通过每一代人的继承和发展而被传承。将锡剧带进校园,不仅能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锡剧,更能够培养中小学生对锡剧艺术的兴趣,能培养更多的锡剧艺术爱好者和欣赏者,甚至锡剧艺术的接班人,进而增强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 锡剧的现状
中国有戏曲大国这一称谓,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体系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被公认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但在当今社会,中国戏曲艺术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在这期间产生的歌剧唱片超过600多种,可现在只有300多种,前后的落差之大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随着当今文化日益“快餐化”,结合现代教育体制,市场机制的鼓动,钢琴、小提琴和交响乐这些西方音乐,在中国几乎成了一种“普及教育”,流行音乐也成为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喜爱,而民族音乐,戏剧等传统音乐文化似乎成了老人们的专利。民族音乐,戏剧艺术的生命力正在经受考验的时代和观众的考验。其中锡剧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微共有40多个剧团,演职人员也达到近4000人。但现今,只有“省锡”、“常锡”、“无锡”这3个骨干剧团还在正常排练演出,其余也就只剩一些小剧团了。
教育部也意识到中国戏曲的一蹶不振,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普及教育的途径确实达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大家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上发现,出现最多的戏曲形式还是京剧。不可否认,京剧是中国的国剧,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但也是因为这种方式使得地方戏曲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大家也似乎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地方戏曲。因此,中小学音乐教材不应全以京剧为主导,应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材料,让有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进入课堂,这样才更现实、更合理。锡剧对于当今流行的各种艺术来说,是一个古老的、综合性和虚拟性很强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它的音乐与唱腔,还是服饰与表演,都与当今多元的文化环境显得格格不入。锡剧艺术渐渐失去发展市场,锡剧演员也不断减少,并且面临严重的老龄化现象,所以对于锡剧以及其他的地方戏曲,都需要大家积极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