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记载,柳琴戏的演唱形式被用作于编排演出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时期,表演的主要是鼓励战士们的剧目,当时其戏剧雏形在百姓心中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并且抗日战争的新四军所在地就位于永城南部30公里处的麻冢集地区。[1]听当地的老年人讲,每逢抗战胜利回来后,村民们都能看到师部为庆祝胜利表演的剧目,还说彭雪枫师长拥有三大法宝,包括拂晓报、骑兵、拂晓剧团,而永城柳琴戏的前身就是其中的拂晓剧团。
2.永城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永城柳琴戏是正宗的民间戏,起源于农村,土生土长;形成于农村,土语土调;发展于农村,土腔土韵。
柳琴戏的唱腔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主要是丰富的花腔和别致的拖腔。其男腔的尾音常有“嗷”字和“啊”音,女腔的尾音多伴有柔润的语调突然翻高八度,委婉悠扬、明亮激昂、欢快愉悦,具有迷人的乡土气息。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表演者就会用一些一定格式的唱句,如雷得调、哟调和花舌音,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演员也可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自由变化。
其次,柳琴戏的角色名称也与众不同,可分为生角、旦角、勾角、花脸四大行,尤其是其旦角与丑角的名称最特别。旦角主要饰演庄重贤淑的青年妇女,一般可分为小头、二头、老头、祸婆。小头,可分为小花旦、风流旦,也可叫小旦,主要饰演温文尔雅的名门闺秀或美丽娇小的年轻女子;而二头,主要则是以歌唱实力为主,也叫青衣或正旦;老头,一般饰演老实善良的老年妇女,也叫老旦;祸婆,则主要饰演风趣诙谐、丑陋粗俗的中老年妇女,也叫彩旦。而柳琴戏中的丑角也名为勾角,一般扮演性格丑陋的官员、武侠人物等,这一行当又看细分为三丑,即文、武、老丑。
柳琴戏的“文场”有弹奏乐器如土琵琶,吹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笙,另外还有弦乐二胡和小三弦等。“武场”主要有“四大件”,还伴有电声乐器,其伴奏音乐也运用了配器、和声等作曲技法。此外柳琴戏主弦乐器的外形恰似柳叶,最初是它的丝弦仅有两根,通过多次演变后相继改造成了有多弦的高中音柳琴。最后,柳琴戏还有一个非常罕见的特点,它具有单独为一人或多人泣唱而伴奏的功能,由此可见柳琴戏的重要性。
柳琴戏的唱词生动易懂,用于铺垫,尤其擅长于故事的叙述和人物心理活动的表达。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柳琴戏,表演淳朴,贴近群众生活。
“拉魂腔”逐渐演变成为正式的柳琴戏是在解放后。由于当时的拉魂腔在民间非常盛行,因此,政府为了让群众能欣赏到更完善的艺术形式,特别成立了柳琴剧团,专门负责演员演出。
(二)永城柳琴戏的发展过程
20世纪抗日战争期间,民间艺人王大昌和孙化贤在豫东地区建立一些“拉魂腔”班社,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永城柳琴戏的发展萌芽期,艺人的演唱的段子大部分按“压花场”的形式表演,偶尔也演出一些对子戏,即两小戏(小声、小旦)。其说唱形式主要基于小调和民歌,后来就有了形式较为简易的戏班子,且有了器乐伴奏。
清末时期的柳琴戏开始从农村走向了城市,永城柳琴戏也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其板腔体系也大致形成正规化,并且已经出现了行头和乐器伴奏,使柳琴戏曲更加丰富。戏班也具有相应的规模,招收了更多的柳琴戏演员,并培养成为半职或职业的“柳琴戏”艺人。小戏有《雁门关》、《打干棒》等,大戏有《赵美蓉观灯》等,都是那时较有名柳琴戏曲。
- 上一篇:乡镇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下一篇:浅谈民族音乐流行化对“玖月奇迹”音乐现象的思考
-
-
-
-
-
-
-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