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关环境税的理论研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1992年社科院的王松需首先提出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同时他认为税收手段对于提高生态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995年北大教授张世秋以税率为计量,针对环境税的开征对于企业的税负负担问题进行了研究。1998年环保部总工程师王金南认为环境税税率应当分为不同的档,并实行差别征收。
21世纪后,有关专家学者对环境税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是探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政府环境政策的有效性,如2006年郑媛媛通过对我国开征环境税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得出以环境税代替现有环境污染收费制度已势在必行的结论,并对我国开征环境税的主体税种做出初步构想;2009年陆旸在HOV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的政府环境规制指标对于污染企业的影响,认为政府应当适度提高环境规制的水平以获得污染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2012年童锦治和朱斌从地方政府的视角出发,通过模型计算实证检验了我国现行环境税费的环保效果,认为我国应积极推行绿色GDP等考核指标,区分并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同级次的环保责任等等。
二是从国外有关文献中引入关于环境税双重红利效应的介绍,系统地阐述国外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介绍许多典型国家的环境税改革,如2010年刘普照介绍了OCED国家进行的有关生态税改革方面的实践经验,认为其改革的重点在于对收入返还方式的选择;刘晔、周志波对国外有关双重红利效应的研究进行了整合,并简单评价了其对于我国环境税改革的借鉴作用;2012年张景华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并提出我国环境保护税制定过程中应注重实现环境税双重红利乃至多重红利。
三是通过建立模型探索环境税双重红利效应在中国现今情势下是否存在,并据此提出我国环境税改革的初步政策框架,如2002年武亚军和宣晓伟、2004年李洪心和付伯颖等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论证了双重红利的非存在性;2010年兰湘杰认为由于诸般因素我国双重红利效应可能难以实现,特别是我国目前特殊的税制情况。
参考文献
[1] 廖青珍. 我国环境税:国际经验与制度构想[D]. 安徽财经大学, 2014.
[2] 罗智勇. 环境税征收与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南昌大学, 2013.
[3] Baumol.W.J, W.E.Oates.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M]. England: 1988.
[4] Baumol.W.J, W.E.Oates. The use of Standards and Prices for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J]. 1971(42).
[5] Opschoor, J.B, Turner, R.K.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J]. Environment,Science and Society. 1994(1).
[6] 杨鹏. 环境税双重红利效应的实证研究[D]. 云南财经大学, 2013.
[7] Tullock G. Excess Benefit Water Resource Research[J].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7(18): 643-644.
[8] Bower. Managing Water Quality: Economics,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s[J].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8(17): 142-146.
[9] 刘晔,周志波. 环境税“双重红利”假说文献述评[J]. 财贸经济. 2010(06): 60-65.
[10] 郑媛媛. 关于在我国开征环境税的思考[J]. 攀登. 2006(01): 69-70.
[11] 陆旸. 环境规制影响了污染密集型商品的贸易比较优势吗?[J]. 经济研究. 2009(04): 28-40.
[12] 童锦治,朱斌. 欧洲五国环境税改革的经验研究与借鉴[J]. 财政研究. 2009(03): 77-79.
[13] 刘普照.OECD国家生态税改革述评[J]. 重庆社会科学. 2010(03): 62-69.
[14] 刘晔,周志波. 环境税“双重红利”假说文献述评[J]. 财贸经济. 2010(06): 60-65.
[15] 张景华. 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分析[J]. 商业研究. 2012(09): 131-134. 环境税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3):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20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