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名机组乘客无疑将垂名青史,而将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网络传媒也在他们的伟大行动之下熠熠生辉。
2.3 传播迅速、广泛有效遏制流言散播
有学者指出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网民们关于公共事件及其相关情况抱怨及其宣泄的相关内容;二是关于公共事件非真实性的网络传言及小道消息;三是关于公共事件本身真实性的信息。” 在传播学中,人际传播的小道消息被称为“葡萄藤” 效应,作为正常传播消息的主体渠道来讲,“葡萄藤”效应也会伴随着主体渠道必然存在。而网络传播的低成本、便利性无疑为这类消息快速、广泛传播创造了滋生的温床。网络媒体在传播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往往信息量庞杂,真伪难辨。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到的正是“加速器”与“扩音器” 的功能,致使事件迅速扩展,即使是原来不起眼的议程,也能变成声音刺耳的“杂音”。
“对于网络传播与生俱来的这种潜在危险,在网络媒体的DNA 中也同样天生就镶嵌入了克服这一潜在缺憾的基因——网络媒体的超强时效” 。面对公共事件,似乎权威部门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向公众发布权威透明而又准确的信息,因为一旦当事部门消极应对,对事态遮掩或是不作回应,网络的隐匿性、海量性、及时性以及网民因为网络上述特征天生具备的不理性就会使得各种小道消息,流言蜚语在网络上肆意蔓延,妄加揣测,从而模糊公共事件的真实走向,使民众真伪难辨,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当代应对公共事件的最好良策便是利用网络的强大时效和超强即时性,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布权威信息,即时遏制流言。
5、12汶川地震中网络传媒的这一正面影响体现得淋漓尽致。汶川地震后不同于平常的特大灾难,往往灾区甚至灾区之外流言四起,民心惶惶,一篇混乱之境。汶川大地震在党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众志成城。笔者看来,很大部分原因要归功于网络媒体即时发布权威有效信息,稳定民心。地震后仅4分钟,网上便出现了关于地震的第一篇博文,而后不到20分钟,新华网便发布了有关地震的第一条权威信息。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网络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信息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可靠。在此次重大公共事件中显示出了较高的权威性、可信性和影响力,也为之后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效应,引导同胞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中央统一指挥抗争救灾,开展下一步的灾后重建工作铺垫了良好、稳定的民心基础。
3 新媒体对公共事件走向的负面影响
当然,网民在对公共事件自由表达意见的同时,在话语表达中也伴随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些许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话语具有易煽动性和不稳定性,更有部分网民缺乏理性、独立思考力,盲目跟从,人云亦云;非理性的表述缺乏符合逻辑性的理性话语,较多情绪的宣泄,甚至出现谩骂等网络暴力。笔者看来,想要消除这些问题,增强权威媒体包含传统媒体的及时介入、引导以及进行网络外的必要法治规制很有必要。
3.1网民非理性从众心理的毁灭性
当然还是逃不掉那句俗语“硬币总有两面”,在新媒体对公共事件影响的无穷威力之下,同样也有其不容小觑的副作用。
互联网一方面使得社会动员更加容易,一方面因为其使用方便、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等特点,在散步有害信息时,效率更高、危害也更大,使得不良情绪的感染变得更加迅捷和频繁。因为网络社会具有虚拟化、隐匿性、无权威性等特点,这些都让网民在虚拟化的环境中具有某种身份主体却又不用承担与此身份相应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与身份相分离的特点是造成网民非理性、甚至是低劣地在网上不问青红皂白宣泄情绪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国民思考力水平普遍低下,缺乏独立思考力,在现实生活中本就严重的从众心理,在互联网上这样一个虚拟、隐匿、缺乏外界监督又难辨真伪的环境中,从众心理更像是进入了适合其滋生的温床。这种非理性从众心理在去年的“郭美美”事件中,也成为将中国慈善事业一股脑地推向悬崖的重要动力。 新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影响研究(8):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