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空意。
圆形物体中间有空的,如圆环,有实的,如圆盘。然而在中国哲学中,由于受到表现独特的哲学观念的需要,则偏重于它的空虚的特点,这是和中国哲学重视生命的基本思想分不开的。
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模糊美
(一)审美理想的模糊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理想是以传神写意为基础,主张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营造空灵的境界。所以,画家在创作中不是仅仅着意于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而是希望通过有形有色的艺术再现,传达出那无形无色的更深层面上的艺术境界—象外之境,是要“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追求的是“韵外之致”。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传神”、标举“气韵”、推崇“意境”,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着意虚无、崇尚空灵的审美理想,富有模糊美的特点。
这种蕴含着模糊美的审美理想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上壤,那就是由儒、道、释构成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又渗透进了中国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特有的艺术精神、美学追求都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是这一独特的思想基础孕育了中国文艺以模糊为美,追求空灵之境的美学风尚;甚至可以说儒、道、释的不断冲突、不断融合、不断建构的过程就是中国艺术精神逐步演进的过程。这种思想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就是对空灵、虚淡之境的追求,对天人合一的诠释。道家哲学提出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自然”、“”、“妙”等大都被我国古代文学艺术评论所吸收,而这些概念是难以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述的,都具有含蓄、蕴藉、模糊的特点。因而,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模糊美的根源。
(二)画境的模糊美
中国传统绘画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准则,追求空灵之境的营造,这一审美追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的模糊美学色彩尤为突出。“模糊美学认为:美,是明晰与弗晰的统一,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但其明晰、静态、确定性是相对的短暂的,其弗晰、动态、不确定性则是绝对的永恒的。”中国传统绘画境界的模糊美着重体现在简拙、淡远、虚静几方面。
中国传统绘画尚简,是基于传神写意的审美理想而形成的。西方绘画讲究再现,他们追求真实的描绘,往往将透视、解剖、光与色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绘画之中,以逼真为其审美标准。有一个笑话说一拙劣的西方画家给人画肖像,裤腿画短了,扣子少画了一个,他干脆将模特的裤腿剪掉一截,扣子扯掉一个,当他发现耳朵也少画一个时,再看模特已经不见了。此虽系笑谈,却也揭示了西方绘画的审美标准。中国画完全不同,以中国艺术的审美标准看来,艺术就是艺术,与科学不同,物象越毫发毕肖,它的内涵就越小,界限就越严格,越固定化、概念化,包含的画外之意就越少,也就越不能引起艺术联想,越不能得到美感享受。
简拙是就画面的形而言,淡远一方面说的是画面的着色、构图,同时还包含着意境的朦胧、深远。我就想到:“非淡泊无以明志”。以淡的手法画水,易显水的浩淼;以淡的手法画山,足见山的云锁雾罩;以淡的手法画人物花鸟,足见其冲和雅静总之,淡的画面给人的视觉冲击是柔和的,美学效果是迷蒙的、幽远的、神秘的、模糊的 现代景致在绣绷形制上的表现之思考(3):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1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