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BRT线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方案(3)

时间:2017-05-30 09:15来源:毕业论文
2 背景资料与理论基础 2.1 背景资料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人为改变环境的出现,


2 背景资料与理论基础
2.1 背景资料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人为改变环境的出现,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被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越来越突现出来。城市中,在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效益,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道路的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道路作为构成城市意象的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从物质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街道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骨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只有通过对BRT1号线沿路绿化景观进行设计,才能使人们既享受了BRT1号线给人带来安全、舒适、快速的出行方式,又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 理论基础
连云港市BRT1号线绿化景观设计,是结合连云港BRT1号线沿线周边绿化现状,通过改造与再设计,运用景观设计的手段,营造多变的景观模式,将道路与景观融合,使其成为一条风景优美的景观大道。
我们应该认识到道路景观的特定模式,并在对基地环境有了详实的了解后,以获得对道路景观方案设计的构思。道路景观结构模式的设计涉及动态的、自然的与人工的、视觉上的与情感上的问题。
2.2.1 规划设计思路与方法
(1)以安全为前提。
保证道路畅通、安全是前提。保证运输畅通与行驶安全,避免对司乘人员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感、恐惧感、威胁感及视觉上的遮挡、不可预见、眩光等视觉障碍。为司乘人员创造安逸的环境。
(2)以生态为根本。
道路景观生态规划是根本。道路的建设,旨在推动经济饿发展,但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生态系统的破坏为代价。因此,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应贯彻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合理优化利用道路沿线的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及环境资源,使道路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线性景观设计重在“势”。
中国古代环境设计理论中出现“形势”说,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恰可用于道路景观设计。“形势”说中关于形和势的概念如下:“形”有形式、形状、形象、近景等意义,“势”则指姿态、态势、趋势、远观等意义。
线形景观的观赏者多处于高速行驶状态下,在这一状态下景观主体对景观客体的认识只能是轮廓。因此,在线形景观的设计应力求做到形体连续、流畅、自然且通视效果好,与其他环境要素相容协调。在诸多线性景观要素中,设计的关键是道路自身的线形与体态。
(4)点式景观设计重在“形”。
道路通过村、镇、城乡及立交、收费、加油、服务站等处的景观其观赏者除一部分处于高速行驶状态外,还有很大部分处于静止,步行或慢速形式状态。因此,这些部位景观的设计重点放在“形”的刻画与处理上。如道路本身形体、形象设计;绿化植物选择搭配;交通建筑与地方建筑协调;场所的可识别性、可记忆性;道路景观与区域原有景观的协调及周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保护、利用、改造与完善。 BRT线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方案(3):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803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