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2)

时间:2017-06-20 21:24来源:毕业论文
1.群体 在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群体作为其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狭义的群体指为了实


1.群体
 在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群体作为其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狭义的群体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一类人。[1]群体作为个人和社会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其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以某种标准,群体又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是:“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2]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结合体,成员很自由。
非正式群体是由梅奥教授在霍桑实验中提出来的。他给非正式群体的定义是:“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感情,共同目标等自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3] 这以后,人们给非正式群体给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尝试着研究非正式群体,其中林秉贤给非正式群体给的定义是:“每个社会成员除了完成组织任务之外,还有许多个人的需求或是欲望,它们的满足就是通过个体与其它成员之间所建立的种种非正式关系来满足的。”[4]
综合各种定义,笔者认为:非正式群体是以不同于正式群体的形式出现和存在的,其成员组成是没有特定标准的,通过各种形式自发形成一定的小圈子。
(二)小学生非正式群体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本文探讨对象的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又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表现特征。是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5]
 笔者认为: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小学特定的教书育人的环境中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情感、观点等为基础自发组织起来的和自愿结合而成的群体。

二、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1.结构的不稳定性
 小学生处于6~12岁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方面正发生着急速的发展变化,具有意志力较差、情感不稳定等特点。组成非正式群体要么是由于家靠得近的,要么是由于座位离得近的,要么是由于父母是同事或朋友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强制的约束力。因此,这种群体特别容易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干扰,当各种因素冲击这种群体时,群体就可能解散或者又和其他非正式群体发生重组。比如和本群体成员发生了矛盾或受其他非正式群体的吸引,儿童脱离了本群体,加入了其他非正式群体等。
2.信息的灵敏性
在非正式群体的内部,“由于成员间关系密切,共同活动较多,所以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无阻,信息传递迅速。”[6]而小学生也由于他们生理、心理的各种特点决定了他们有话就说和较强好奇心的特征,所以一旦其中的一个人知道了信息的内容,不到几分钟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几乎全部会知道甚至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们主要的交流时间是课间,偶尔也会在课堂上窃窃私语、传纸条等。
3.形成的自发性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在学生们共同的情感和喜好的基础上自觉形成的,没有规则,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机的参加或退出,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因此,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更能充分、灵活地展现自己的才能,以满足在正式群体中被忽视的需求。
4.较强的排外性
排外性有两种情况:一是排斥群体外的其他同学,二是排斥异性同学,小学中的排外性主要是指排斥异性同学。这是由于小学生处于6~12岁这个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开始慢慢的成熟,认识到男生、女生的区别,男同学和女同学是不一样的,这种认识随着年级的增高越来越明显,男女在一起玩就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就导致了非正式群体要么全部是男的,要么全部是女的,男女混合的很少。 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949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