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hlberg在Jean Piaget(1896-1980)的对偶研究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道德两难故事的道德判断访谈(Moral Judgment Interview, MJI)研究方法,通过两难情境中设置的道德冲突,提出道德问题。这些问题让被试的反应“投射”出其内心的思文和观点,从而反映出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Kohlberg发展了九个假定的两难情境,他与他的同事一起通过二十多年的追踪实验研究,同时也做了大量跨文化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推理阶段说”。该理论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可划分为“三个水平751个阶段”,具体划分详见表2.1。
Kohlberg认为道德推理阶段论的751个阶段是逐渐前进的,不会逆向发展,也不存在从一个阶段跃迁到另一个阶段。这一点受到众多学者的质疑。Kohlberg的学生Rest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 Kohlberg的理论固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就总体而言,其基本的理论观点与理论框架仍然是比较完美的。在继承 Kohlberg理论精华之后,Rest和他的同事们深入发展了道德推理阶段论,新科尔伯格的“道德图式”主张在道德发展的某一个时期可能存在多种道德倾向并存,即在道德判断中三个图式都可能考虑到。
2.2 实践活动与会计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相关文献综述
会计专业学生,是今后的会计人才,所以他们的道德品质受到各界极大的关注。这一群体的道德水平受什么因素影响,又如何提高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很有研究的必要和意义。探索影响会计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因素,可以为提高其道德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多文度地的提升会计道德教育质量。
2.2.1 会计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对于会计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研究,国外要比国内早开始很多年,对于个人的道德推理能力的测定方法,主要是Rest在Kohlberg理论的基础上编制的能力测量量表,即确定问题测试(Defining Issue Tests,DIT),该方法主要是对两难情境进行选择和排序,计算相应分数,然后去定量测评个人的道德推理能力。
也有学者在DIT的基础之后,如Welton(1994)和Throne(2000),考虑到会计情境对会计职业道德测量的重要性,在DIT的基础上发展这一测评工具,形成了针对会计道德推理能力测定的新工具等等。借助于这些达到一定成熟阶段的理论和工具,学者们对于会计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从不同的文度展开了各类研究。
有大量的研究是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的比较,典型的代表是Chuang Venezia(2005),他发现台湾会计学生的道德推理水平显著高于美国会计学生。Thomas.et.al(2008)通过研究表明加拿大大四学生在特定道德情境下形成一种行动的动机要高于中国学生。Ho,Lin(2008)以美国(215名)和台湾(427名)大一、大二的会计学生为样本,使用ADIT来研究文化价值观与道德推理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台湾学生的道德推理水平较于美国会计学生低的结论。Fleming.et.al(2010)也发现在两个涉及文化特征的两难情境中,中国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明显低,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文化差异在道德推理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同时,一些学者的研究却表明不同国家、地区的会计学生的道德推理水平存在某些相似性,会计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受到环境变量的影响较小。如Eynon.et.al(1996)选择了美国和爱尔兰的低年级有会计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两国会计学生的DIT 的P分相似。Thorne(1999)发现加拿大学生和美国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其研究的特别贡献是他发现:两国女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之间有明显差异,两国男学生却没有明显差异。Dellaportas(2004)从参加澳大利亚学位课程会计学生中选取34人(澳大利亚12人和马来西亚22人)作为样本,比较他们参加课程之后的DIT的p分,发现文化并不影响其认知,解析道德困境,最后做出决策的方式。 实践活动对会计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影响研究(4):http://www.751com.cn/kuaiji/lunwen_1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