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音乐摇撼听觉、舞蹈和美术冲击视觉,那么戏剧,可以说是融汇这三者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背景音乐渲染氛围,特殊音效模拟真实场景;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刻画具体故事;舞台布景,呼应人物心理。“综合”应该算是戏剧的本质,其最大的特点,大概也就是,它可以综合、夸张地运用各种方式,联系现实,表达主题。正叙、倒叙、插叙,像文章一样交错演绎;独角戏、相声、歌舞,五花八门的形式都可以用上,一幕一幕,一场一场。若能注意呼应,就能让这出剧给人带来丰富多彩的感觉,而不会让人觉得混乱。都说戏如人生,大概就是因为戏剧的这种特点,让它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会更加广泛地被大众接受。欣赏戏剧的时候,我也会觉得戏剧比单纯的音乐、舞蹈和美术要浅显易懂。从这一点来看,如果要提升老百姓的艺术修养,不妨从戏剧欣赏入手。
韩少功解释的什么是经典:所谓“经典”,只是一个弹性概念,一直缺乏精确的、公认的、恒定的定义尺度。首先,市场空间能成为一个衡量标准吗?不能。民国时期的张恨水,鸳鸯蝴蝶派大师,畅销书第一人,其作品发行量总是百倍、甚至千倍地超过鲁迅,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鲁迅没法同日而语。艺术上相似的例子,有韩国的“鸟叔”,以“江南style”骑马舞风靡全球,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跳,其实就是中国人早就跳过的,《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毛主席》那种。他肯定是个成功人士,但大概不会有人把他当作一个舞蹈家,不可能拿他与杨丽萍
等相提并论。接下来,作品长度能成为经典的一个衡量标准吗?论文网也不能。四书五经——五经稍长一点,就说四书吧,还有圣经,唐诗宋词,都篇幅短小,但它们的经典地位无可怀疑。法国的梅里美、俄国的契诃夫、中国的鲁迅、阿根廷的博尔赫斯,都没写过长篇小说,但文学史不可能把他们的名字给漏掉。最后,一时的名声地位和社会影响,似乎也不能成为经典的衡量标准。诗人陶渊明生前名气并不大,钟嵘撰《诗品》,只是把他列为“中品”。他受到推崇是宋代以后的事。孔子似乎比陶渊明更倒霉,生前到处投奔,到处碰壁,有时连饭也混不上,自我描述为“丧家之犬”。他被统治精英集团重新发现,重新加以包装和营销,奉为儒家圣人,是在他逝世几百年后的事。而我们欣赏的同样也是经典的世界戏剧。
这次课程,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几部著名且经典的戏剧,比如说这次我们课程学习的《伽利略》,并跟着老师一起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我们观看了《伽利略···伽利雷的一生》,虽然这部戏剧已经有点年代感,但是依然令我感到气势恢宏,戏剧设计得恰到好处。人物的表情,动作能让我感受到人物的鲜明的心理活动。我算是一个戏剧白痴,但是看到如此辉煌的戏剧,尤其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片段,仍使我心情澎湃。体会到戏剧作者的文笔带来的感官冲击,看完后不禁对当时的科学人员感到悲痛,一边是生活带来的压力,另一边还要抵御教会的迫害。
傅老师用她丰富的专业知识带我们领略戏剧的多姿多彩,以及带我们反思由戏剧折射出的人生问题,每周三晚上的这门课对我来说可能真的就是一种享受,能够听这么一位戏剧大家带领我们欣赏戏剧,思考人生。我相信,当这门课结课后,一定会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