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二)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也强调生命教育的参与。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可见,过去“文化快餐”式的强调智育而轻视德育的教育方法,造成学生课业压力大、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导致对生命意义的淡漠,已经越来越不能被人们所接受。三文目标的提出就是对过去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其中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提出最能体现关注学生个人主观性、关注生命与价值等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正如泰戈尔所说:“教育活动应该是向人们传达生命的气息的实践。”传统教学观下的学生疲于应付升学压力带来的课业要求,根本无法很好地感知教学教材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学习只为学而学,不知学之意,更不知学之义。可能会在达不到学业要求的情况下,由于压力和认知的偏差而产生诸如自杀、伤人等生命安全的问题。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而在新课改的引导下,生命教育能够更好得在中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中进行,从而使中小学生正确应对学业要求,更好地学会生活,珍爱生命的存在。
    (三)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样亟需生命教育的参与。小学生正处于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小学生能对自我有了一定的评价,高年级的小学生甚至可以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因此,如何利用好这一时期,让重视生命、尊重生命的观点在小学生的头脑里扎根,为之后更高年级的生命观教育打下基础,是这一阶段的生命教育的重点任务。而初中生大部分将进入发育的青春期,称为“学龄中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时期将充斥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却不强。因此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身心发展不协调、对自我的评价存有偏颇等情况,生命教育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初中生协调好自我内心的平衡感、个人与他人的平衡感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平衡感。处于学龄晚期的高中生则是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都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能够有着较为理智的自我意识,但是又因为对社会认识以及自我学识的不够全面,常常产生与生活现实相脱节的幻想,而当这种幻想与社会所不相容的时候,往往对其的打击会是巨大的。因此,生命教育在这一阶段的学生中间,是要牢固其对自我的正确评价以及对社会的正确评价,用更客观的态度去了解和接触社会,不断调整自我的心态面对压力。
  1. 上一篇:学习分析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设计研究
  2. 下一篇: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 新疆巴州地区中小学信息...

  2. 生命化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3. 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4. 中小学教师职业适应能力量表编制

  5.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问题探析

  6. 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7. 书法学习阶段论

  8.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9.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10.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11.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12.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13.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14.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5.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6.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7.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