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互动内容缺乏深度,只是为了引出知识点,完成知识点的串联。很多教师认为一问一答就是最好的师生互动,其实不然。因为在现实课堂中很多师生互动意义不大,内容缺乏深度,只是为了引出知识点,完成知识点的串联。在备课时教师没有思考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知识点之间应该怎样合理过渡,所以就出现了教师为了引出下一个知识点而临时发挥的互动内容。这种互动内容没有经过课前推敲,一般都是浅层次的或者是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字词。比如在一堂公开课上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该教师在上《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一课时在讲完政府职能的概念后只是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了政府的职能以后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它的责任呢?”紧接着学生回答“是”,就进入到了下一个知识点“政府的责任”的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活动的设置,没有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仅仅一个“是”就被教师“活生生”地拉进了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
(二)在实现能力目标方面
第一,互动内容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探讨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闭卷考试,学生的分数越高说明学生学的越好。由于考试是唯一的考核方式,考试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只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为教学服务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决定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师生互动。相应地,在师生互动中却忽视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比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一书中提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大多数教师只是就“知识点”讲“知识点”,互动内容也只是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区分和掌握,很少有教师就人民代表大会中一个议案的通过程序进行实地演练——教师作为大会主持人,学生作为人大代表对某个提案进行审议、表决。实践能力是二十一世纪所需人才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不仅会读书,还会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造福于人类的新青年。要想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还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进去”,还能“用出来”。
第二,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得不到培养。由于学生生理心理条件还未成熟,知识受限较大,导致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再加上教师的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师主导一切”的理念根深蒂固,教师变客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于是,现实中的课堂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进行着,课堂被教师垄断,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能听从于教师的安排,“教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成为课堂的宗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便缺乏了交流,课堂变成了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场所。教师与学生没有互动,即使有也是被动的互动,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生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教师的授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让答什么就答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自主性可言。在这种被动的互动中,学生被教师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中进行“自由活动”,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想问题、做事情,很难有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教师是互动的发起者,学生只是相应的执行者和顺从者,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 上一篇:MOOC信息技术与老年教育
- 下一篇:小学语文微博式写作的理论思考
-
-
-
-
-
-
-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