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在于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逃课的理论研究意义,另一方面从心理学和其他各领域对大学生逃课进行研究为解释大学生逃课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一理论支撑使我们弄明白了研究的意义所在,也避免了我们只从宏观环境因素或者微观心理因素一个方面去研究大学生逃课。
现实意义:本研究期望对减少大学生逃课行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有所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帮助。最后通过研究所得结果为提高大学生课堂到课率,减少逃课行为提出一些可操作性建议。
1.3研究现状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周口师范学院的6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94份,论文网问卷回收率99%,筛选问卷中的无效问卷12份,剩余有效问卷58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是97%,其中男生有150人(25.77%),女生有432人(74.23%);大一年级共144人(24.74%),大二年级共186人(31.96%),大三年级共132人(22.68%),大四年级共138人(23.71%);其中逃课384人(65.98%),没有逃过课的198人(34.02%)。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逃课进行调查和研究。
2.3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所用问卷是自编问卷《大学生逃课调查研究》,该问卷经过认真仔细的设计、测试和调整并且在问卷使用之前反复推敲,设想各种可能的情况。在发放问卷之前,把问卷草稿交给导师预览,请多位老师对问卷草稿提出意见,发现不妥之处以便自己及时修改。最后,经过前期的预调查对问卷进行实际的检验和评价才得以大规模使用。该问卷包括13个题目,这13个题目主要涉及到大学生是否逃过课、逃课的去向、对逃课的态度、逃课的原因、对逃课所提出的措施等题目。本问卷的第4题和第5题涉及到大学生是否逃过课;第8题涉及到大学生逃课的去向;第7题、第9题、第12题涉及到大学生对逃课的态度;第6题涉及到大学生逃课的原因;第13题是对大学生逃课所提出的措施。并且此次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在保证数据有效性的前提下,采取科学的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以保证此次研究的有效性和严谨性。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现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4份,有效问卷582份,男生人数150,女生人数432,有效回收率是97.00%。大一年级逃课学生所占百分比为10.41%,大二年级逃课学生所占比例为73.66%,大三年级逃课学生所占比例为90.91%,大四年级逃课学生所占比例为86.96%。从男女性别来看,女生逃课比例为62.51%,男生所占逃课比例为76.01%。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逃课人数有所增加。但是从大三到大四这一段,逃课学生小幅度下降。从男女生逃课的性别来看女的逃课比例为62.51%,男生逃课所占比例为76.01%。显然,从性别来看男生逃课比例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