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由身体健康转向到了心理健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者们做了大量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这些研究几乎涉及到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而其中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约有10-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2],这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俞国良和王永丽通过质性研究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得出了当前中小学生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和孤立化等问题,并且指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3]。程鑫乐从总体上揭示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现状,并提出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4]。任金杰和徐桂云主要比较了东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5]。夏莫莉研究了不同类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中学生在性别和年级均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心理状况较好于女生 [6]。翟寰和阳德华研究了四川省南充市某校6个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结果发现欠发达地区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良好,性别和年级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7]。王涵在研究中提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源^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会形成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 [8]。黎雪松和邓碧兰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独生子女[9]。
综上所述,目前虽然有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但对欠发达地区研究的不多,这不仅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完整性,而且使得在制定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时缺乏相应的研究支撑。因此,本研究力图使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系统化,进而为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向河南省嵩县430名初中学生发放问卷,其中回收420份,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为97.7%,有效率为95.2%。其中,男生210人,占52.5%,女生190人,占47.5%。独生子女170人,占42.5%,非独生子女230人,占57.5%。初一学生120人,占30%,初二学生130人,占32.5%,初三学生150人,占37.5%。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总共有6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分值分别为1、2、3、4、5。该量表总共包含10个因子,分别为适应不良、偏执、情绪不平衡、敌对、强迫症状、心理不平衡、抑郁、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和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包括1、8、9、29、39、41等6项;偏执包括11、20、24、26、47、49等6项;强迫症状包括3、10、12、22、23、48等6项;敌对包括19、21、25、50、52、58等6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包括4、17、18、45、51、59等6项;抑郁包括5、13、14、16、44、57等6项;焦虑包括6、15、34、43、46、56等6项;学习压力包括31、33、36、38、40、55等6项;情绪不平衡包括2、7、27、32、35、53等6项;心理不平衡包括28、30、37、42、54、60等6项。1-1.99表示没有这些症状。2-2.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轻度问题。3-3.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症状。4-4.99表示该因子存在较重的症状。如果为5分,表示存在十分严重的症状。
1.3 施测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法,由经过施测培训的老师担任主试。在自习课上向学生发放问卷,在做问卷之前,老师会仔细向学生说明施测要求。10分钟后,由老师收回问卷。当老师确认学生所填写的内容符合要求时,再转交给主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