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模式多种多样,高德胜教授和科尔伯格的观点都说明了实践在德育中的重要性,因此生活化德育课程的模式应该更多的是鼓励小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无论是课堂里生活技能的培养还是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应该是实践性的,而不能单单只通过理论对小学生来进行德育。当然,在德育过程里也少不了理论方面的讲解来辅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
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确实是一种比较有效地测量被试道德水平的方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形象具体的故事可以对被试进行道德教育,科尔伯格设计的故事其实都是十分生活化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化德育课程的模式虽然都以实践活动为主,但是必要的“思维活动”还是需要的,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学习自觉性不够高,实践活动固然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收获,可是也需要德育者在活动结束后引导他们“整理收获”。在德育里既不能“纸上谈兵”,也不能够一的“埋头苦干”,要把两者相结合获得更大效益。
从高德胜教授的观点里可以看出,“知性德育”固然有他的弊端,这种德育的模式多是通过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以小学生这个群体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不能够主动地来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那我们就可以通过针对这个阶段孩子易于受具体的事物或是新鲜的人事所吸引的特点来改善原本乏死板的思想道德课程,通过与他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实践性课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出优秀的意志品质。开设生活化德育课程可以保留德育中的社会性,保障小学生在接受德育时处于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在与他人互动,从实践中得到经验,转化为个体的德性。
二 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
以常州市武进区某小学为个案,深入考察该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而分析其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生活化德育课程的建设提供现实基础。
(一)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
1.“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工作理念
该校把叶澜教授提出的“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这一教育思想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这样的理念来推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挖掘班级建设的育人价值。
(1)按需设岗,自由竞岗
根据班级生活的实际需要设岗,学生自由竞岗,每个班级自主管理的网络就由这样一个个岗位组织而成,每个岗位的学生既要尽到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又要接受在管理网络中的整体协调,教师将班级生活的管理权、参与权还给学生,在日常化的自我管理中,锻炼、发展学生。
(2)一事一评,自主评价
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与责任还给每个学生。加强一事一评,加强对班级小岗位和干部的工作评价,建立每日一评制度,自评与互评结合,把评价自己和他人、个体与群体的责任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发挥个性,体验生命成长。
(3)参与过程,自由成长
让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人,共同参与班级目标的制定,班旗班徽班歌的设计创作,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班级主题活动的系列开展等等,使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使整个过程都发挥教育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促进学生自由地、快乐地成长。
2.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机制
现行德育工作机制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三结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为途径的全员导师制、家校互动合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