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鸦片战争前后教会女子教育
由于列强无情的侵略,男子独占教育的局面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重大变化,教会教育成为他们在中国开始教育的最基本形式,所以传教士是中国女子教育不容置喙的第一人。他们成功开创了中国各阶段女子教育,而且还派遣了中国的第一批女留学生。这不得不说他们促进了中国女学的发展,他们为中国的女子带来了文明带来了知识。西方传教士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知识,更是带来了自由平等的女性观,让她们学会冲破束缚,追求自由平等。
(一)鸦片战争前教会女子教育的办学状况
1.鸦片战争前教会学校的举步维艰
其实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传教士,但是当时的中国仍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所以西人传教是被严厉禁止的。19世纪初,罗伯特·马礼逊作为英国基督教新教伦敦会的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开始了他的传教事业。由于当时清政府的排外政策,马礼逊不能在中国本土开办学校,所以1818年他便在马六甲创办了英华书院,以培养中国学生为目的。后来传教士接连创办了不少学校,慢慢地进入了中国本土。1834年,澳门的一所女塾由伦敦会女传教士郭士立夫人创办。1844—1860 年间,也仅有五个通商口岸的15所教会初等女学而已,可见,当时教会女子教育在中国本土的推进是极其缓慢的,甚至是举步维艰的。当时的女子学校见如下表格:[2]{p304}
中国鸦片战争时期女子教会学校(1842----1860)
年份 地址 校名 创办单位、创办人
1844 宁波 宁波女塾 爱尔德赛
1844 香港 女子寄宿学校 浸礼会
1846 香港 英华女学 伦敦会
1850 上海 裨文女塾 公理会,裨治文夫人
1850 上海 女塾 浸礼会,碧架
1850 福州 福州女塾 美以美会,麦利和夫人
1851 上海 文纪女塾 美国传教士,琼司
1851 香港 女塾 浸礼会,约翰夫人
1853 上海 明德女校 法国天主教
1853 广州 女子日校 长老会,哈巴安德
1854 福州 女童寄宿学塾 公理会,卢公明夫人
1854 广州 女子学塾 循道会,俾士夫人
1855 上海 女子日校 长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