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如何运用于语文课堂实践
和大多数人做研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绝大多数人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李镇西老师则是为实践而研究,以研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思想既来源于他的课堂又实践于他的课堂。李镇西老师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反过来以实际补充理论,这样的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李镇西老师独创的方式,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李镇西老师的思想和论著之所以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与肯定,就是因为他的思想和言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充满了真实性和实效性。我们都知道,要想将理论融入实践本就不易,更不用说还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根本不能付诸于推广,只有实践没有理论支持的行为同样难以被社会所接受。因此李镇西老师将他的教学实践和自己的民主思想紧密结合,可以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实践——检验的体系。那么李镇西老师是如何将他的民主教育思想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呢?
在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中,有这么一段记录:
大家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这显然意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我上课时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是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4](P2)
这是李老师在1997年10月的一节公开课,这部分写的是李老师进入课堂之后沟通学生的一段开场白,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其中所体现出的李镇西老师在教学上的民主思想。首先,这段开场白体现了李镇西老师民主教育思想中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虽然新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过这样的思想,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实质上就是为了打破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枝独秀的僵化模式,强调让学生参与进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其次,这段开场白还体现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思想里最具特色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的内容,他将学生与教师放在了在同一个层次——课文的研究者。李镇西老师是极其反对借班上课的,引文就是出自一节借班上课的课堂实录,李镇西老师认为自己与借班上课的学生彼此很不熟悉,那么学生不一定能适应他的上课方式,他也就不能够依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来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借助这段开场白,李镇西老师希望学生能够采取这种主动生疑、研究讨论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李老师就可以像舵手一样引领学生最后领悟课文的核心思想。
其实这节课还有一个可贵的地方在于,李镇西老师临时改变了自己的新课导入。民主教育思想有一个论点就是要追求自然,李镇西老师也曾说让语文课更自然一些,我觉得这个导入片段能够充分体现这一观点。李镇西老师走进教室之前,学生们刚刚上完《最后一次演讲》,显然学生还沉浸在闻一多先生那令人惊叹的演讲中,如果按照李老师预先的设计,先聊聊平时的课外读物,消除学生对陌生老师的距离感,营造轻松氛围很明显是不太适宜的。在这种情况下,李镇西老师决定利用学生残留的心理背景和情绪渲染,通过对《最后一次演讲》的再次提炼,提炼出“呐喊”这个可以关联两篇文章的关键词,这样不仅将两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做出了一些联系,同时还利用了上节课同学们的情绪残留,使得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这样的导入便显得极为自然,没有模式化公开课的形式导入的痕迹。这不仅仅反映了李镇西老师善于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更体现了李镇西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态度,真正做到为了学生去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得课堂气氛自然和谐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