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厚江老师平淡质朴的本色语文课堂横空出世,给日渐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人耳目一新,由衷佩服。
平淡质朴,方显本色
“平淡”义同“质朴”,它可以形容人的品性,也可以形容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形容文学作品,指“少用辞藻、务求清真的风格形态”;“平淡的作品,其特点是单纯通俗,质朴冲淡,给人平淡而悠远的感受。”[6]
“本色”最初指“本来的颜色”,如南朝·梁刘勰著的《文心雕龙·通变》:“夫青生於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7](P350)后来指“本来风格”。现在“本色”被用于很多地方,如我们说某演员本色出演,指这类演员饰演的角色形象大致接近于演员本人个性,接近于生活,比较真实自然。
笔者以为,黄厚江老师的品性也一定是浑厚淡泊的,这一点从他的课堂就可以辨出一二。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平淡质朴,不事雕琢,没有时下各种炫目的课堂技巧,也没有交杂各种声光电影的多媒体技术,天然而不做作,朴实而不矫饰,整个过程犹如一线串珠,自然而然地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如行云流水,自然纯粹,让人有舒服、惬意之感。他的课真正体现了语文的本色,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叶圣陶先生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8](P33-34)所以,“语文”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既包括祖国语言的内容,又包括祖国语言的形式,这种“形式”既有训练语言操作技能(听、说、读、写),又有训练语言心智技能(思维)。而历史、政治、生物等学科主要学习语言表达的内容。它们不像语文学科,不仅要了解文章用语言表达了什么,还要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采用了什么样的篇章结构,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等。所以,黄厚江才会发出“语文就是语文。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1](P232)
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平淡质朴,不仅形式平淡,没有ppt,没有链接,没有看影视,没有听录音,有的只是阅读、积累、语言活动。因为平淡,没有那么多“浓妆艳抹”,也没有那么多“重彩镂金”,所以质朴自然,能够彰显“本色”的特性。当然内容也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同嚼蜡”,不是“食之无”,而是剔除了很多不重要的不符合母语教育规律的细枝末节的内容,是直奔主题,不拐弯抹角。所讲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追求深奥难懂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课外拓展不是为了拓展而拓展,而是适度生发,巩固学生所学,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这里的平淡在于黄老师“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1](P11)的基本策略。现在的语文教科书增加了一些新课文,这些课文不同于文学经典,比较简单。很多老师认为课文缺乏文学经典所具有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或课上一带而过,或让学生自学。然而黄老师抓住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在执教《我们家的男子汉》时,黄老师没有“蜻蜓点水”,将本课内容一带而过;没有引入其他文本和教学资源进行文本堆积,没有一向外拓展,而是回归文本。问题探讨主要包括文中小标题的作用和“男子汉精神”分别是什么。解题时,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用“我们”,为何不用“我”;标题后可加什么标点。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这个孩子是作者姐姐家的,是大“家”,而不是小“家”。同时能够读出字里行间的亲切、自豪之感。如此,学生在学习整篇课文之前便了解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有助于对下文的学习。在理解小标题时,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他的眼泪”这个小标题不能概括这部分的全部内容。师生交流之后,发现男子汉身上“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坚强品质。还有同学提出最后一部分“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不能概括最后一节内容。经过探究后发现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结尾,属“总结”部分。这样的问题探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又能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说是有指向有目的的。老师没有直接讲解告知结论,学生也没有直接把答案搬进自己的头脑里,而是通过比较、思考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而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下次碰到类似问题便能够运用方法,提高效率。关于语言学习活动,主要是用人物的语言给每部分重新起标题;概括文中男子汉的特点并选出其中最重要的品质;写一句话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男子汉;全班合作补充完整小诗。这里的语言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重起小标题既是对小标题作用的理解,更是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概括人物特点和描述心目中的男子汉既是为了使学生再读课文,更是培养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里,黄老师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为不能转化为能力的知识只是僵化的死知识,最终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