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孔乙己》时,黄老师能够将经典常教常新。他没有追求教学形式的新变化,也没有呈现新的教学技巧,而是转换一个新的教学角度,从而完成了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次极有意义的探索。《孔乙己》主要是控诉揭露戕害知识分子心灵的封建科举制度和麻木冷漠的看客。黄老师另辟蹊径,立足于文本对学生和时代的现实观照,生成出第三种解读,即“人应该走出自己破灭的梦想”。他“以小见大”,抓住孔乙己的一双手组织教学活动。首先老师让学生谈一谈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印象;然后引出孔乙己的“手”,师生合作探究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手,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他的手的,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都围绕孔乙己的“手”,一线串珠,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命运有了一个宏观、深刻的把握,同时能够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黄老师的课堂不仅有问题探讨,更离不开语言学习活动。在初步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之后,要求学生读课文想象,补充描写他的手,要求能表现人物性格,切合上下文;然后再想象孔乙己死时的场景,要求必须写到孔乙己的手;最后又号召学生为孔乙己写一句碑文。整个教学以想象、描写、表达为主要活动形式,真正做到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真正做到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黄老师抓住“套子”展开教学,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语言活动主要有两个:用一个词语概括别里科夫恋爱故事的特点;比较小说标题两种翻译“套中人”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不同内涵。黄老师设置这样丰富的语言活动,目的不外乎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通过语言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甚至有时候能理想地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给我的孩子们》主要概括孩子们的特点和探究作者的内心情感,语言活动主要有补充标题“给我的孩子们什么”和用“童心,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的形式造句。这样的环节都有助于理解文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