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范读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它可以提高教师的朗诵能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对于文章层次的把握也会更加方便。同时教师的范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对话式课堂。教师的范读相对应单纯的看视频、听音频更有优势。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中要注意朗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四) 文本把握支离破碎,学生学习一头雾水
许多学生反应,一节语文课下来,感觉自己对于语文学习还是没有太大的体会,对于文章的写作手法等深层次的东西了解不多,觉得语文只要自己回家查查字典,把课文读一读都会,根本不需要老师来教。这是因为语文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过分重视文章内容的讲解,但是大部分内容学生通过朗读其实都能够了解,根本不需要讲太多,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抓住文章的中心问题,围绕这个中心发散开来讲解课文,其中穿插朗读训练和写作手法指导。按照李海林老师的说法就是“抓住一点,逸出文本”,不能不顾整体任意选学。
比如在讲解《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的时候,可以围绕这样一个话题,即:“爱因斯坦到是一个伟大的人还是一个平凡的人?”来展开,在平凡和伟大之间辩论,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去证明其平凡还是伟大,这样使得主题更加的鲜明。当然,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去分析课文,比如:“文章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几次相遇?分别是什么样的场景?”这样的提问对于文章的结构框架把握有利。让学生既见“树叶”又见“森林”。使得对文章的理解更加的透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内容上。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握住文本的中心脉络,以一条线贯穿文本进行教学。
(五) 过度拔高文本,忽视基本功的训练
中学的学生相对而言会成熟许多,因此许多中学老师认为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需要太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训练学生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的提高忽略对学生基本功,认为学生的基本功是小学老师应该教授的,这里就存在一个中小衔接的问题,小学跟中学之间相互踢皮球,认为学生学不好都是对方的责任与自己无关。然而基本功是不管小学还是中学都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试想一个初中生连字都不认不全,他怎么去读报纸怎么去写作?试想一个高中生的汉字写的比小学生还丑,哪怕他的文章写的再好,高考的时候阅卷老师也不会给特别高的分数,如果文章里面再加上一点成语用错和错别字那就更别提了。基本功是语文教学的基石,只有从小一直夯实基础知识语文的水平才会提高,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对一些基本的知识进行讲解,还要教授学生的写作的方法,把母语学好。因此我们要做到让学生读的懂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生活中感受、鉴赏和运用语文。然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但是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因此许多方面尚且还不是很成熟,对于课文中许多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并不能完全理解,这需要教师以理教之,以情动之,以行导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
上述问题大都与不善于运用语境教学设计有关,如果教师能够切实掌握语境教学设计方法,就能够改变这种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