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2.1 评价语言贫乏,方式单一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尊重、赏识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评价应多以鼓励为主。然而在大多数的语文常规课上,积极肯定性评价最为常见,几乎成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教师总是充当着“好好先生”的角色,一节课上,“好”、“很好”、“不错”、“真聪明”、“你真棒”等如出一辙的评价语言充斥着整个课堂。教师这种简单模糊的课堂评价语,对不同年段的孩子效果是不一样的,低年段的孩子独立意识还没有形成,只要听到老师的肯定就会兴奋一节课,而对于心智逐渐成熟的高年段的学生,就很难从教师这种评价语中分清谬误,明确方向。长此以往,评价语就会失去它原本的激励作用,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2.2 忽视学生的表现,不做任何评价
就像一些语文课上,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做了积极的回答,但教师却没有及时的回应,只一句“好的,请坐”、“好的,你来说说看”。课堂上教师这种对学生的回答不做任何评价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疑虑,甚至让人觉得学生只是教师教案预设里按时出场的演员,规定时间演完之后就必须退出。事实上,学生是需要被肯定的,特别是处于身心形成和发展阶段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对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一定的困难,这样没有及时、明确、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很容易陷入判断自己是否正确的泥潭之中,很难清楚的掌握课堂教学目标预设的知识点,甚至让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便应付的学习态度。
2.3 评价语言肆意,没有针对性
一节语文公开课上,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四个太阳》,老师提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太阳?”一个小男孩积极的举手,站起来大声地说:“我喜欢绿绿的太阳,还喜欢红红的太阳,因为绿绿的太阳能给我们送来清凉,红红的太阳能给我们送来温暖。”老师听后满意地说:“你真是聪明的孩子,还喜欢两种太阳呢!”显而易见,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就没有显现出来。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孩子没有弄明白老师的问题。一个“最”字可以看出,应该只有一种答案,这个学生却回答了两种,而老师不但没有指出他的错误,还给了他肯定性的评价。假如当时教师能及时指出:“你喜欢两种太阳,还说出了喜欢的原因,真了不起。但如果你能根据老师的问题‘你最喜欢哪个太阳?’来回答,你就更棒了。”这样的评价语才更有针对性,这样的评价语才是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由此看来,教师在课堂上应针对学生的回答,准确客观地指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学生才能抓住每一次取长补短的机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2.4 评价语言失实,表扬过滥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学生,积极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理解的误区,为了激励学生,过度地表扬和肯定,盲目地为学生喝彩。殊不知这样的课堂评价只是流于形式,重视了评价的行为而忽视了评价的结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但应注意的是,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过程以及效果的价值判断,就应具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即衡量好和差的尺度。因此,教师课堂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赞赏不能泛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去评价学生的回答。试想,如果一堂语文课,自始至终都是“一片表扬声”,学生不管是读词语,读句子,还是写字,教师都竖起大拇指,整个课堂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斥着“真好”、“不错”、“你真棒”等称赞声。不可否认,这些评价表面上确实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提高了他们课堂上的热情。但是,如果表扬无处不在,学生由于长期缺乏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听了也会无动于衷,课堂评价语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