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情境时,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阅读需要,符合他们的审美和经验。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期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尊重学生自己所感受到或领悟到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阅读和表达结合,给予学生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交流既是阅读的基础,又是对阅读的深化。因此,在阅读中,教师引用一些学生有兴趣的话题,不仅促进学生交流个人的感受,还能够促使阅读通过师生交流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2.2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教学课文前,教师可以先通知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作文题目,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审题、写作,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如果自己写会怎样写。在完成这些步骤后,再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进程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布局谋篇的独特之处,启发学生与自己的写法相比较,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修改或构思作文。如此,学生从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掌握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的认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在以后遇到相似的作文题目时,不会无从下笔,从而也就不会产生习作的畏惧情绪和心理。
2.3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中,实现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这一过程是缓慢的,在教学的过程中,阅读和写作训练应该是相互关联的,并且是动态特性的上升。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发展思维,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转述自己对生活美的感受,这一过程其实是更进一步的阅读审美活动。而阅读,则是主要让学生体会、感受大量的语文素材,从中得到感受、体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知识输入的过程,写的过程就是学生将输入的知识转化为输出的过程,在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当中,需要大脑进行加工,这样书本的知识才会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因此,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小学语文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培养小学生读书、写字、阅读的能力。语文的学习就是进行知识的储藏和运用,即阅读的积累和写作的表达,所以我们在教学时需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把语文运用到实际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