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由于人工选择菊花的优良性状以及长期地相互引种栽培,市场规范程度不够等原因,菊属植物中出现菊花品种混乱,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等现象,使得菊花资源较难进行严格系统地科学分类。同时,菊花本身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也较复杂,这也给菊花育种工作带来了严重的限制。因此,开展对菊花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及遗传资源保护研究等问题亟待解决。
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分子手段进行物种鉴定的可行性强的新方法,即通过比较一段通用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鉴定,是今年来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研究热点,包括RAPD分子标记、AFLP 分子标记、SSR 标记、ITS标记等一系列分子标记技术。
rDNA是一段编码核糖体RNA 的基因,由一些高度重复序列组成,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rDNA编码区(18 S , 5.8 S , 26 S)的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常被用于属以上的系统分类学研究,而非编码区序列,即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常被用于种间及种下水平的系统学研究,精确度较高,可作为一种分子标记基因。
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最早由Gonzalea 在1990 年提出,后逐步广泛应用于植物研究中,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分子标记技术。ITS具有很高的可变性,且在核基因组中高度重复,包含18 ~ 26S 基因间的两个区段, 其中18 ~ 5 .8S 基因间的区段为ITS1,5 .8S ~ 26S 基因间的区段为ITS2 , 这样可以根据保守序列中的变异位点设计特殊引物对ITS 区进行PCR 扩增。ITS 区的可变性为物种鉴定提供了丰富的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对ITS区进行PCR 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后再设计特异引物[3]。
栗丹等[4] 对石斛的35个鲜样品和8个待确定种的干样品进行了ITS 序列差异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多数样品分组与传统分组相同,但按传统分组不在石斛组的重唇石斛、钩状石斛、鼓槌石斛和叉唇石斛分在了石斛组,并确定了檀香石斛分在石斛组。确定了8个石斛干样品所属的种。在鉴定药用植物道地性方面,薛华杰等[5] 对东亚地区狭义当归属植物内部以及当归属与其近缘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ITS序列分析,发现前胡属Peucedanum与狭义当归属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近。孙稚颖等[6]利用PCR测序法,对样品进行ITS片段扩增并双向测序,对羌活及其混伪品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羌活与宽叶羌活均表现出了单系性,而同时又与其他混伪品明显分开,说明ITS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方便快捷地鉴定羌活及其混伪品。从分子水平上鉴定和评价中药材品种性状的变异和品质差异及不同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克服了传统鉴别方法不易区分品种的缺点。此外ITS序列还应用于鉴定川贝母[7]及其混伪品(罗焜等,2012)、“功劳叶”[8](夏叶等,2014)、金沸草、旋覆花[9]( 郭力城等,2014 )、一支蒿[10](刘冲等,2014)等植物与其混伪品的鉴定及亲缘关系的分析。在分子水平上为野生品和栽培品药用植物提供了参考研究表明,ITS区序列分析技术在亲缘关系较近的中药植物鉴别过程中灵敏、可靠、方法快捷, 为进一步控制药品质量,在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引 言
目前,在药用菊研究上,已有很多关于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亲缘关系的报道,李辛雷[11]于2004年以菊属野生种、栽培菊花及种间杂种为试材,采用RAPD方法研究其亲缘关系,对栽培菊花的起源演化进行了探讨;刘蕤和杨际双[12]于2009年已经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较好地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出菊属植物间的遗传关系;赵宏波[13](2010年)等已经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菊属、亚菊属及其近缘属的亲缘关系并得出了菊属与亚菊属可能由共同的祖先类群平行演化而来的结论。并且赵宏波[14]等于2010年基于核糖体ITS区和叶绿体trnL-F IGS 间区序列特征进行了菊属、亚菊属及其近缘属(春黄菊族,菊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并取得了成果。而胡志刚[15](2012)采用ITS2分子标记技术鉴定菊属植物,能正确鉴定到属的序列为96.8%,能正确鉴定到种的序列为87.3%.本文利用ITS 分子标记技术对栽培药用菊花和菊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试图为准确进行栽培药用菊花及菊属植物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药用菊花的种质资源的创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