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毛是一个集爱、善、真于一身的奇女子,她热爱大自然,一生与流浪相伴。正是源自于这种奇特的流浪经历和她率性自然的个性,铸就了三毛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创作观,本论文力求从其流浪的特征、起因及她的人生经历来对其作品进行梳理和探讨,继而更深层次的探寻她这一特殊的生存行为和以及她的写作特点。53522
毕业论文关键词:三毛; 传奇人生; 流浪; 写作特点
Abstract:San Mao is a collection of love, the good and true in a crisis, she loves the nature, life and stray go hand in hand. Is derived from this peculiar stray experiences and her natural personality, casting the San Mao's unique language style and creation concept, this paper tries to stray from its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her life experience to comb and explore their works, and deeper for the survival of this special behavior and her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an Mao;Legendary life ;Stray;Writing characteristics
一、三毛的传奇人生
关于三毛,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这样说过:“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1]的确,三毛一生所追求的幸福是无法用语言来阐述的,她是真正用心灵去创作,用生命去体验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受到了台湾同胞的喜爱,更是在大陆刮起了一股三毛热。她的文章是多姿多彩跌宕起伏的人生的真实记录,是自我宣泄的心灵史,她不“爱”做文章。她总是会带着对人世生活的珍爱和悲天怜悯的情怀去记录生活的点滴,在平淡生活的细微处去发现人生的真谛和伟大,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写作特点让三毛征服了大批读者。
近代有两个“三毛”。当我们第一次听见“三毛”这个名字的时候,前辈漫画家张乐平在漫画《三毛流浪记》里虚构的那个邋遢流浪儿肯定是我们脑海中第一个显现的。“他”产生于1947年,在那个时代,他苟延残喘,遭受着有钱人的唾弃,让观众看了也不禁对他产生怜悯之情。另外一个“三毛”则是1976年崛起的台湾女作家,本名陈平。她是“撒哈拉系列故事”中诉说的传奇女子,她率性、真实、美丽动人,却也红颜薄命,在她四十八岁的一个清晨,她选择了自杀,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外和遗憾。在她自杀身亡之前共出版了24册书籍,其中以《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了》为代表,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洒脱、真实、异国流浪的形象,并开始闻名于台湾和大陆,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第一次接触到三毛的文字是因为那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地小溪,为了宽广的草原,她选择了流浪,去找寻人生的橄榄树。事实上三毛的这种自由、叛逆似乎在她小时候就初见端倪。她五岁半就看《红楼梦》,初中那时就看遍市面上的的世界名著,她在诗词古文和英语方面也是具备良好的基础,因为初二辍学后就由父母教育在家自学,又先后跟随邵幼轩和顾福生两位画家学习绘画。1964年,又在朋友的指点和介绍下,获得文化大学的特许,在该校的哲学系当旁听生。进入了大学,三毛深深地爱上了一个名叫舒凡的男子,用三毛的话说就是一种酸涩的初恋幻想笼罩着她。爱的深了,一旦分开便是绝望。最终,她被感情逼出了国。1967年她再次休学,只身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三毛分别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和西班牙歌德学院,又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工作了一段时间。1970年三毛返台,至文化大学哲学系和德文系任教。生活看似会风平浪静下去,谁知命运总是在和她开玩笑。不久之后,三毛的未婚夫心脏病突发,死在了她的怀中,带着伤心三毛再次离开了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