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谈谈三毛的爱情,因为不仅仅是三毛,就连我们的内心在触及到她的爱情时都会有隐忍的痛。三毛是追求爱情的,但这种追求过于执着、疯狂,似乎有点愚昧。到头来,爱的人死在自己的怀里,却什么都做不了,最终一无所有。纵观三毛的一生,可以说她是爱情的失败者,始终期待爱情,却无法得到真正的爱情。三毛的文中也曾记录,少女时期的她选择过割腕自杀,是不是因为初恋问题她也没有明说。随后,她只身出国,三毛也坦诚她是被爱情逼出了国。在出国前一晚她听着《情人的眼泪》:“为什么要对你掉眼泪,你难道不明白是为了爱,要不是有情郎跟我要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了……”痛哭流涕。
从三毛的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三毛对待爱情也是相当的苛刻。在与荷西结婚前,32岁的三毛可以说对爱情已经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而且在众多三毛的追求者中,比荷西优秀的比比皆是,甚至优秀很多。三毛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却从来没有说过她也恋了荷西六年。在未婚夫去世不久后,三毛重返西班牙。在那里,她和荷西重逢,不久后,他们便前往撒哈拉沙漠,并且仓促的结婚了。不知道这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对爱情绝望了。幸好他们并没有被沙漠中恶劣的环境所打败,反而开始了一段属于他们的奇幻旅程。
纵观三毛的散文,其内容与其他作家有很多的不同点,她不背负纯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刻意去制造社会效果,她只是用心灵在写作,用生命去体验,常常描述的是自己的经历与生活或是对于人生与生活的思考,她总能能把琐事写得细腻、风趣、惟妙惟肖。这是她同台湾那些作家,如刘墉这类寓哲理于散文作品的区别,与余秋雨那种文化作品中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沉淀的很大不同。三毛的文章看似浅显易懂,实则她已经将理性的思考寓于了文字当中。下面,我将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浅析三毛的散文创作。
二、随性自然、幽默风趣的的语言风格
三毛的一生似乎都无拘无束,从来不会被任何事所牵绊,就像她决定去撒哈拉沙漠一样。去沙漠前一夜还结伙出游,更是疯狂地嬉戏到半夜。第二日,丢下一封信,写著∶“走了,结婚去也,珍重不再见!”[2]附上房租就走了。她的这种洒脱、随性真是叫人又爱又恨。在对待的终身大事上,她也是保持着这种态度:“结婚,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为了父母,至于我自己,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3]有这种随性的态度,势必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如此。
在《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随处可见,让人感觉是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在三毛自然、精细的文字中,能看到穿梭在其中的那一股浓情,那一种情愫,那是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对于写作对象,三毛总能具体地感受到对方所感受到的一切,通过对他动作的描写,适当用对话来渲染,以她特有的敏锐、细腻的感知能力,准确捕捉住写作对象的特征,并融入作家独特的感受。就好比《搭车客》一文中三毛每日来回行驶的那条柏油路,它看似枯燥、没有生机,但它也像普通的马路一样有他的过客和故事。三毛是过客之一,遇到的搭车客也是形形色色的,有穿着整齐的西班牙小兵、有很老的撒哈拉威人、有十几岁的骑车少年……当然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那个妖艳的神秘女人。三毛本觉得发生在她身上的这些本属小事,不必记录,但既然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她选择将搭车客的事情记录了下来,虽然故事是平常的故事,但不同搭车客的命运却在她的笔下体现的淋漓尽致。正是三毛用心的与他们交流,毫不吝啬的给予他们帮助,搭车客才会如此敞开心扉的与她相处、交谈,这也是她与所以撒哈拉威人相处的方式。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人物造就了她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使她的文字有了一种令读者忘我而入境的感染力,这也正是三毛一系列描写撒哈拉故事里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