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锐化图像,降低图像模糊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
2)在数字地图绘制等方面,提高平面绘图和几何纠正精度:
3)增强单一图像信息源中相关特征;
4)提高数据间的相互补充,改善分类精度;
5)利用多时相数据进行动态监测,提高时相监测能力;
6)利用来自其它传感器的图像信息来替代、弥补某一传感器丢失的信息,克服目标提取与识别中数据的不完整性,提高解译图像信息的能力。
由于不同图像传感器获取的图像数据在几何、光谱、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差异性,所以仅仅利用一种图像数据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为了对观测目标有一个更全面、清晰、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人们迫切希望寻求一种综合利用各类图像数据的技术方法。与单源图像相比多源图像融合具有更多优势,这是因为多源图像具有冗余性,具有单源图像无法捕捉的信息,即多源图像之间具有互补性,因此多源图像融合能够从多个视点和多个时段获取信息,扩大时空的传感范围,提高观测的准确性和清晰性。如何把从各种不同传感器得到的图像融合起来,以便更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成为图像处理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1.2 图像融合的发展现状1.3 图像融合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工作及特色
本论文主要以图像融合系统为主要研究背景,深入研究了图像融合方法及算法优化;针对融合噪声和信号不易区分的问题,深入研究了基于小波的图像融合规则,提出了解决含噪图像融合的一种方法。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 概述图像融合的现实意义,价值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介绍了微光夜视技术及红外夜视技术。
第三章 介绍了图像融合的原理,层次,步骤及相关方法。
第四章 详细阐述小波变换及其核心思想多分辨率分析和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
合方法。
第五章 对微光图像和红外图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预处理:去噪和增强。
第751章 分别在空间域和频率域对微光图像和红外图像进行了融合。
2 夜视技术
2.1 概述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微光夜视技术靠夜里自然光照明景物,以被动方式工作,自身隐蔽性好,在军事、安全、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微光夜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基础上,第四代技术应运而生。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也走过了三代的历程,它以接收景物自身各部分辐射的红外线来进行探测,与微光成像技术相比,具有穿透烟尘能力强、可识别伪目标、可昼夜工作等特点。可以说,微光成像技术和红外热成像技术已经成为夜视技术的二大砥柱[4]。
2.2 微光成像技术
2.2.1 第一代微光夜视技术
20世纪60年代初,在多碱光阴极(Sb-Na-K-Cs)、光学纤文面板的发明和同心球电子光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完善的基础上,将这三大技术工程化,研制成第一代微光管。其一级单管可实现约50倍亮度增益,通过三级级联,增益可达5x104~105倍。第一代微光夜视技术属于被动观察方式,其特点是隐蔽性好、体积小、重量小、成品率高,便于大批量生产;技术上兼顾并解决了光学系统的平像场与同心球电子光学系统要求有球面物(像)面之间的矛盾,成像质量明显提高。其缺点是怕强光,有晕光现象。
- 上一篇:物理学师范生科学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 下一篇:DDSCAT金属纳米结构的光学性质研究
-
-
-
-
-
-
-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