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C61850标准对于信息均采用面向对象的自我描述方法。面向对象的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并逐步成熟起来的。面向对象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使人们分析、设计一个系统的方法尽可能接近人们认识一个系统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对问题域进行自然分割,以更接近人类思维的方式建立问题域模型,从而使设计出的软件系统尽可能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构造出模块化的、可重用的、可维护性好的软件,并能控制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和减少开发维护费用[11]。
面向对象的方法有以下主要特点和优点:
(1) 面向对象的方法将客观世界的实体抽象为问题域中的对象。对象是由描述实体内部状态的数据(即静态属性)和对这些数据施加的操作(即动态行为)封装在一起构成的统一体。对象之间通过传递消息来模拟现实世界中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对象与传统数据的区别在于:对象实现了数据封装,是行为的主体,对象之间仅能通过消息互相联系。
(2) 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一组相似的对象可以抽象为类。某个特定的类所描述的一个具体的对象称为该类的一个实例。面向对象的方法按照子类(即派生类)与父类(即基类)的关系,把若干个对象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派生类自动地共享基类中定义的数据和方法,这就是继承机制。
(3) 面向对象的方法由于采用了对象、类、继承、消息等抽象机制,使得开发者能够随着对系统的认识逐步深入,而逐步设计和实现该系统,这是符合人类的抽象思维习惯的。因此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开发的系统具有稳定性好、可重用性好、可维护性好等很多优点。文献综述
IEC61850标准所采用的面向对象的数据自我描述方法在数据源就对数据进行自我描述,传输到接收方的数据都带有自我说明,不需要再对数据进行工程物理量对应、标度转换等工作。由于传输到调度控制中心的数据都带有说明,这样就可以不受预先定义的限制进行信息的传输,使得现场验收的验证工作大为简化,数据库的维护工作量也大为减少,同时也能够适应技术不断发展的要求。
2.2.2 分布、分层的技术
IEC61850按照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所要完成的控制、监视和继电保护三大功能从逻辑上将系统分为3层,即变电站层、间隔层和过程层,并且定义了3层间的各种逻辑接口,如图2-1所示。过程层主要完成开关量I/0、模拟量采样和控制命令的发送等与一次设备相关的功能[12]。间隔层的功能是利用本间隔的数据对本间隔的设备产生作用,如线路保护设备或间隔单元控制设备就属于这一层。变电站层的功能分为2种:一是与过程相关的功能,主要指利用各个间隔或全站的信息对多个间隔或全站的一次设备发生作用;二是与接口相关的功能,主要指与远方控制中心、工程师站及人机界面的通信。
IEC61850标准的分层模式与现有的大多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不同,在现有系统中,过程层的功能都是在间隔层设备中实现的,现代电力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将越来越多的间隔层功能下放到过程层中去。可见,IEC61850是个面向未来的开放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