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昌彦[15]在主观博弈模型和一般认知均衡中提到:
尽管有各种各样因素导致制度的耐久性,但制度变迁总是要发生的。制度变迁的机制究竟是什么?根据内生性博弈规则制度论的观点,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从一种均衡(序列)到另一种均衡(序列)的移动过程,其中伴随着参与人行动决策规则和他们对于共同认知表征(信念)的系统性变化。大概有两种实现均衡变化的方式:第一种是参与人从既定行动集合中以分散化方式尝试新策略自发产生均衡变化。第二种是以集体方式设计法规或引入某种拥有全新的行动决策集合的新型参与人引发均衡变化。
3 产权博弈中的共享知识
首先应当了解和分析特定社会历史中的制度性知识传统。这个传统是从历史上的博弈均衡揭示出来并且被社会成员所阐释的。这个“知识传统”于是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关于历史事件的“矩阵”, 以及对应于“事件矩阵”中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的支付矩阵。矩阵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揭示出当事人全体在该事件的各种可能的均衡中“选择”了哪一个特定的均衡。当由于共享知识的产生而得到的博弈均衡出现时,产权博弈中的共享知识成为了关键,因为这部分知识一定是博弈中所有人共享的,否则无限推理就会在某个环节中断,而任何环节的中断都会使博弈达不到相应于那部分公共知识的均衡状态。
3.1 通过博弈均衡理解产权制度
博弈理论家们一直对博弈均衡的基础存疑,例如克莱珀斯[16]谈到“囚犯悖论”时强调,两个囚犯甲和乙,他们之间的多次博弈有两个均衡,一个是两人都选择“合作”,一个是两人都选择 “不合作”。前者是博累托最优,后者是纳什均衡,本文先以最简单的纳什均衡来说明博弈论中“公共知识”的概念。为了明确,把甲的推理过程逐步列出:(1)甲选择“不合作”的理由是什么呢?如果他认为乙将会合作,他必定不会选择“不合作”的策略。所以他必将是认为乙将不合作。(2)为什么甲认定乙将不合作呢?甲必定是已经设身处地在乙的位置上认定了甲将选择“不合作”策略;因为否则乙必定会选择“合作”,而不是“不合作”;(3)为什么乙认定甲将不合作呢?在甲的推理中乙必定是已经设身处地在甲的位置上认定了甲认为乙将选择“不合作”,所以甲将选择“不合作”,所以乙才选择“不合作”。(4)归纳原理可以推出,甲选择不合作的理由是,甲认为:“乙认为:甲认为”……这是一个无限回归推理过程。这个推理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假设以前所有环节所需要的假设。凡是见过相对论艺术家艾舍尔的画的人都会同意,这就是从相对而立的两面镜子中看到的“无限”现象。上面的推理过程所需要的全部假设或知识,就被定义为“公共知识”,因为这部分知识一定是甲和乙共享的,否则无限推理就会在某个环节中断,而任何环节的中断都会使博弈达不到相应于那部分公共知识的均衡状态。克莱珀斯代表的博弈理论家们长期以来在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这部分“公共知识”是从哪来的。他发现并提供了至少三个类似的解答:(1)公共知识是在博弈进行前的信息交流中建立起来的某种共识或事前同意的玩儿法。可是难道信息交流不应当被纳入博弈过程吗?这是一些人的批评。根据这个批评,信息交流做为一种博弈也需要“公共知识”,所以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回答。(2)公共知识是博弈者们从事前存在着的一些“习俗”学到的,或者,“习惯行为”。这个回答与哈耶克关于“道德传统”在一般均衡中的作用的思想是一致的。(3)公共知识是由博弈者所在的文化环境提供的,所谓“焦点理论”,这个解释已经与上述哈耶克的思想非常接近了。 产权起源与变迁分析以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为例(7):http://www.751com.cn/faxue/lunwen_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