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从他们第一脚踏入城市的时候起,就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在与城市的现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相适应、磨合、对接的过程中,“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模式随着人们的记忆、流动而扩散变迁,婚恋取向出现家乡的‘归根’和城市的‘扎根’的两难局面[ ]”,因此相对于他们父辈的传统婚恋模式而言,他们的婚恋取向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1.1 研究综述
1.1.1 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本身的特点、流动趋势;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市民化和社会认同相关问题等。
对青年农民来说,“成家”往往成为比“立业”更重要的终身大事。“在农村外出打工青年抱着挣钱养家、学技术、见世面等目的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城市去求职打工的同时,他们也不得不面对和考虑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事务[ ]”。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繁忙,没时间接触婚恋对象以及地域问题等因素下,催生了一种春节回乡“闪婚”的现象,“闪婚下的青年农民工缺乏一定时间的交往和了解,是基于感觉而做出的草率决定,多是先结婚后恋爱,但闪婚亦体现出一种现代快餐文化的特性—追求速度和效率[ ]”。这种可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大事,但是这样没有多方了解的婚姻是否能够幸福长久还亟待观察。
1.1.2 相关理论的概述
第一、马斯洛需求理论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有低级向高级层级递进的。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的目的不再是凑活过日子而是寻找人生伴侣,注重精神上的契合。第二、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4]。新生代农民工社交范围狭窄、工作时间长,和异性交流沟通少,从而造成他们婚恋难的现象。第三、关于家庭模式概念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G.P.默克多提出核心家庭的概念,他认为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并且共同居住在同一屋檐下,他还提出扩大家庭的概念:由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父母和已婚子女,或已婚兄弟姐妹的多个核心家庭组成的家庭模式;法国社会学家F.勒普累首先提出主干家庭的概念,主干家庭中仅留继承人中的一个人,其余则分门别居,但老家庭仍作为他们联络的中心。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家庭的模式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探求他们婚姻选择的分布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1.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后,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青年农民工,目前其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里面占到60%,大约一亿人[ ]。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恋爱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 ]。婚姻观是人们对婚姻的态度和看法的总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婚姻观念,因此可以说,婚姻观是个体的,主观的;另一方面,由于婚姻观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意向,而是受到利益与需要所支配的,而人的利益又是由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所以因此婚姻观又具有社会性,地域性的特点[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既有与父辈相同的“非农非工”的城市边缘人,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渐渐融入城市,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现状的了解,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的有效对策和建议;最终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