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课堂时间监管不当
在我国一节小学数学课的时间为固定和统一的40分钟,因此在这40分钟内如何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的时间管理。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有效地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去,很多原本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有的老师课前教学设计缺乏考虑,导致课堂上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上浪费了太多时间,更有甚者其设计的教学环节完全是与本课教学无关联的。
再者,很多教师没有要把握最佳教学时间。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往往在上课后的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内,是学生思维最佳时间。在此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始下降。尤其是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集中,很容易被课堂无关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师更要把教学的重难点安排在学生的思维最佳时间内,才能使每一分钟得到最大的利用。但是,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把握住课堂的最佳时机,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导致对重难点的把握失误,错失了最佳最佳教学时间;二是教师不遵照教学规律,如课堂情境导入部分过长,占用了最佳时机。三是教学枯燥无,学生无精打采,忽视了最佳教学时间。
2.1.2 教室空间安排不合理
在我国小学课堂里,一般的班级规模为45人至50人,因此面对人数较多的班级,桌椅的摆放必然是按照传统的秧田式,这样的座椅排列方式在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上固然有它的益处,如减少学生相互影响、维持课堂秩序和保障教师权威等等。然而现在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平等对话和互动合作。此时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例如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课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对长方形进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以获得对周长含义的充分感知和实际体验。但是秧田式的座位模式不仅在空间上阻碍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还在学生心理上突显了教师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与新课改理念下的“以生为本”的课堂环境有悖,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对学生座位的安排往往只是简单的按照某种规则进行安排,有的课堂里老师是按照身高调整座位次序;有的是按照成绩好坏决定排列位置;有的则是根据男女性别来进行排列。不管按照哪种方式进行排位置,一旦位置确定,前后左右就很少会发生变动。因为小学生之间主要的互动交流在课堂上,课余时间十分短暂。这导致小学生的交际范围只局限于自己座位的附近,很容易造成与其他同学的不熟悉,距离感,这样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2.1.3 课堂设施使用不当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成为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关注有趣,好玩的事情。而多媒体的有效应用将小学数学课上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图片或动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多媒体可以承载大容量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小学数学课上,倘若教师使用不恰当或者过度使用多媒体,也会造成较大的害处。由于小学生注意力短,易分心。倘若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去制作一些花哨有余,缺乏内容实质的课件,课堂就很容易被喧宾夺主;再比如,多媒体的运用不能代替教材在课堂上的使用,在做练习题时,如果仅仅依靠多媒体上显示的题目进行练习,就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习题上;同时多媒体也不能代替教具的使用,很多情况下,教具的使用更加简单形象。例如在讲授进位的学习内容时,需要借助小棒来捆一捆,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来加深理解,这比教师简单用多媒体模拟捆小棒的过程更加来的让学生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