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一小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的教学考核等压力小,专业性差,不需要进行太大的投入,甚至还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设立这门课程只是为应付检查。我们知道教师的行为具有示范性,学生具有向师性。试问,连教师都抱着如此的心态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学生怎么可能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怎么可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不断上升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滋生了许多不良思想。我们之前说过教师不是圣人,也会受到不良思想的冲击。在外界享乐主义兴起,功力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某些教师认为在教学方面下功夫没有多大的用处,学生的学习也与自己的利益不挂钩,学好学坏一个样,只要能完成任务就行。相反在能获取利益的方面,他们就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忙于参加各地的讲座、演讲,不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效性。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二)部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面临社会压力大
所谓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某种教育教学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程度上完成该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把握的感受能力,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方面的一种主观判断。”[6]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自我效能感普遍不高,虽然很多高校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素养等方面有着较大的自信,但是在谈及能否对学生进行有效影响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信心不足的现象。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过低,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可能会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教师专业的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压力大,待遇差,这已是教师行业内共识。教师普遍抱怨工作不顺心,面临的生活压力大。由于高校课程设置问题,导致有些教师精心准备的教材无用武之地,无法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求的导之以趣,导之以情的效果。甚至还有的学生对这些课程的教师印象普遍不好,不尊重老师。而且,高校注重的不仅是教研,更是科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虽然知道科研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生数量的巨大、教学任务的繁重使其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科研。教师的论文也很少在高层次的论文期刊上发表,难以申请到课题。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资偏低,在面对购房、养老、结婚等各项日常生活时,也难以维持。这样的生活压力也使教师不得不想办法另谋生路,对教学的关注也相应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