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关爱有加,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但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偏颇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理素质的不完全发展。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大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新的需要,但是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很多方面还没有成熟,内在需求和现实矛盾存在着冲突。当代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过度溺爱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依赖心理严重,很难快速适应人际关系,特别容易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受到情绪的干扰,遇到挫折就悲观失望,更为严重的人拿自己的生命或他人的生命开玩笑,甚至造成无法挽留的悲剧局面。
(二)大学生学业就业压力大,适应性差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概念的深入,知识已经以超越我们想象的速度在更新,应试教育自身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难以大量培养与时代相匹配的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以“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特点,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
但是,对于如今90后大学生来说,12年扎扎实实的传统“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还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一点在一些好学生,尤其是女生身上显得尤为突出,他们在应试教育主体背景下,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并成功跨过高考之槛,取得了上大学的机会。在过去,处处有家长、老师的夸赞,有同学的羡慕,次次成绩名列前茅,年年获得奖状,在他们心里,自己已经被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而当他们正式迈进大学才发现,过去的“荣耀”已经不复存在了。大学教育的重心已经不仅仅在于学习成绩的好坏,注重的往往是参与团体、发展特长等等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强大的落差会让人产生消极的态度,没有交心朋友的关怀,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素质水平。而这样的一个目的如何量化的去考量,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社会发展到现在,高校也在逐步摸索如何更好地体现一个大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或者如何去衡量一个大学生素质的高低,而这里面不可回避的一个名词就是“就业”,就业率已经成为一个大学重要的考核指标,而“就业”也成为大学毕业生非常头疼的一个话题。一部分本科生为了逃避当下的就业形势选择考研,而当研究生毕业之后发现岗位与理想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则又选择考博,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发现社会需求与自我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年龄问题、个人情感婚姻等等问题,这一系列冲突,是引发高学历毕业生轻视生命的导火索。
近年来已发生多起大学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自杀的事件。大多数大学生身上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美国《时代》周刊认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尽管他们相信接受良好教育是迈向成功的途径,但由于中国经济减速,他们就业困难,无法实现成功梦想。特别是背负父母过高期望的独生子女,尽管自尊心很强,但承受压力的能力却极弱。进入大学后看不到“未来”对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感到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