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8

    3   社会网络分析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应用 10

    3.1   网络舆情传播与传播机制概述 10

    3.1.1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 10

    3.1.2   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 11

    3.1.3   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 11

    3.2  社会网络分析应用于网络舆情研究中的主要测度参数 11

    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分析的实证研究 14

    4.1 前期准备 14

    4.1.1 网络传播形式、研究话题及数据样本选择 14

    4.1.2 内容编码与分析工具选择说明 14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4

    4.2.1 密度分析 17

    4.2.2 点度中心度分析 17

    4.2.3 小团体分析 19

    4.2.4 结构洞分析 21

    5   总结和展望 23

    5.1   全文总结 23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3

    致  谢 24

    参考文献 25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人口,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1]。互联网作为继电视、无线广播和报纸这三大传统的传播媒体后出现的新兴“第四媒体”,已逐渐确立了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一个公共信息发布和民众参与热点话题讨论最常用的平台。

    在当前复杂网络环境下,尤其是在各种网络新媒体出现后,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信息传播因此变得更加快捷与方便。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了解并参与到舆情传播中来,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力量。论文网

    从微笑局长戴名表事件、周克华案、宁波镇海PX事件,到后来的郭美美事件,永州“上访母亲”唐慧事件,复旦投毒案等,很多人开始认识到,网络舆情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对有关部门的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提供了大量健康、有用、正面信息,使得网民可以对突发事件和社会焦点问题发表意见,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络舆论,从而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可以起到社会主流价值导向与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随着网络舆情媒体种类、媒体规模等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由于每个网民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信息发布的平台因此也为虚假、反动、暴力的传播等违法、恶意行为提供了诸多便利。垃圾、谣言、负面信息业层出不穷,大量不稳定的因素、舆论动向和社会思潮等都会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开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因此,迫切需要研究网络舆情传播特点、过程、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规律,探究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在机制,引导网络舆情并使其朝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

  1. 上一篇:WPF虚拟仿真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2. 下一篇:群决策中分歧专家分歧指标的界定研究
  1. 基于MATLAB的图像增强算法设计

  2. 基于Kinect的手势跟踪与识别算法设计

  3. JAVA基于安卓平台的医疗护工管理系统设计

  4. 基于核独立元分析的非线...

  5. 基于Hadoop的制造过程大数据存储平台构建

  6. 基于安卓系统的测量软件...

  7. 基于VC++的GIS矢量图形系统开发

  8. 机器人摩擦焊机头设计

  9. 公共服务均等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10. 合肥老乡鸡连锁餐饮企业的经营策略探析

  11. 圆柱绕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文化旅游主题展示设计广富林十里长街设计

  13.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现状分析

  14. 带式输送机技术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15. 《简爱》女性主义的象征

  16. 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溶液中有机酸含量的研究

  17. 探讨“绿色生态”在都市设计中的体现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