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words:Chinese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 ,Acquire, error
一、引言
(一)选题原因及目的
双宾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独特的句型,双宾句不仅仅存在于汉语中,还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语言中。正是因为这种广泛的存在,使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双宾句式往往受到一些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干扰,运用汉语双宾结构时出现各种偏误。
从留学生的作文中看,外国学生在使用双宾句式出现偏误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双宾句本体研究角度多样,各个研究的视角中都产生了不少的成果,但是第二语言习得角度的研究比较少,还是不够全面的。
本文归纳留学生使用双宾句时出现的偏误及其原因,运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试图提出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留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句式。
(二)双宾结构本体研究
1.早期研究
第一步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提出将双宾语问题并予以解释:“教”、“告”、“示”诸动词后有两止词,一记所语之人,一记所语之事,无介字以系者常也。
1933,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换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句。这种带双宾的句子里边,就有两个在宾位的名词。这两个宾位中,属于被交接之事物的叫‘正宾位’;属于接受事物之人叫‘次宾位’,次宾位常在前,而正宾位常在后。”[1]他还归纳了双宾的五种句式,(1)阳货送孔夫子一盘肘子(S+V+O1+O2)(2)阳货把一盘肘子送孔夫子(S+把+O2+O1)(3)阳货送一盘肘子给孔夫子(S+V+O2+给+O1)(4)阳货送给孔夫子一盘肘子(S+V给+O1+O2)(5)阳货把一盘肘子肘子送给孔夫子(S+把+O2+V给+O1)。杨树达、吕叔湘、王力等同时期的人对双宾句的描写,观点基本类似。
2.结构主义语言学背景下的研究
1952,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解释:一个动词有时候会有两个宾语,多半一个指人,一个指物。张志公、丁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作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1978年以后,引入了国外各种语法研究理论,国内对双宾句的研究日趋繁荣。有通过双宾动词和宾语语义分类的。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认为,“双宾句指一个述语后边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可以都是真宾语,也可以一个真宾语,一个准宾语。”[2]并把双宾动词分为三类:给予类、取得类、等同类。李临定(1984)根据动词语义类把双宾动词分为11类;马庆株(1992)按“述宾结构带宾语”定义把双宾句分为14类。
3.配价语法和生成语法背景下的研究
杨宁《三价动词及其句型》认为三价动词是支配三个成分的动词,依据形式对三价动词进行了下位分类“第一层分为予取类和非予取类,第二层将予取类分为给予类和收取类,非予取类分为答应类和欠类,第三层把给予类分为告诉类和给类,收取类分为问类和收类。”[3]除此之外袁毓林、徐峰、郭锐、陈昌来、范晓等人对动词配价研究中都涉及了双宾动词。
以顾阳、徐杰为代表利用生成语法进行探索双宾句构造也取得一定成果。顾阳(1998)认为双宾结构的基本句式有NP1+V+NP3+给+NP2和NP1+给+NP2+V+NP3,他吸收了Larson的英语与格结构双宾结构的衍生过程,认为Larson的分析同样适合汉语。徐杰《“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与约束原则》(1993)、《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2001)运用生成语法的约束原则对“他”的语法地位进行分析,认为“他”是做宾语而不是做杯子的定语,解释了“打碎他四个杯子”的双宾语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