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庄子思想在构图形式上造就了中国画的随心所欲, 在精神上空疏闲逸,使画面成为情感的宣泄之地。他们所表
现的意境与其心态一致,往往追求一种逃避现实的世外桃园 式的境界。这种因素也为中国人物画的构图注入了人的主观 因素。带来一种新的艺术思潮,全新的主观精神上的享受,为 今后的人物画的发展起了很强的促进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从中国绘画的基础理论到中国画人物精神的 塑造再具体到人物画的构图,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人物 画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直接塑 造了中国人物画的独特气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的文艺 精神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这种精神体现在人物画中, 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不受金钱名利诱惑的精神,它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伦理精神等 是溶为一体的。文献综述
[1]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1978 年重印).
[2]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 2 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 版社,2002.
[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上接第 201 页)而是想找个人和他一起吃饭。再如:
(4)小李:晚上一起去看“木兰”好吗? 小张:那个电影我看过。 小李:哦,那算了。
“小张”回答说“那个电影我看过了”在回答小李问题的同 时也表达了他的言外之意,意思是说“我不看了”,正因为“看 过”所以才不去了。这就是“V+过”句子所存在的潜在因果关 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后者这层意思跟学生讲解清楚。
3 教学策略
3.1 大量语料的输入 我们说“V+了”表示动作的完成,“V+过”表示过去的经历,
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完成”和“经历”当做“了”和“过”的 区别来讲解。而要通过特定语境下的大量语料来让学生理解 这里边的意义。比如说我们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语境:你从 书店回家,妈妈问:“你买什么了?”你怎么回答?(我买了两 本书)。再如:爸爸晚上回家,走路摇摇晃晃,满身酒气,你怎 么问爸爸?(你喝了吗?)等等这种特定语境的联系能够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虚化的词。
3.2 对比讲解 我们说“了”表示动作的完成,一般常常与过去的时间发
上关系,也可以与现在、将来时间发生联系,而“过”强调一种 经历,动作在过去发生并在过去结束。因此,从动作发生的时 间距“现在”的长短来区分二者,可以说“了”动作发生的时间
距“现在”较短,而“过”动作发生的时间距“现在”较长。比如 说,“我看过这部电影,还不错。”指的是距现在很久的时间,可 能是去年,也可能更久,而“我看了这部电影,还不错。”指的是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事。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给学生画时间 轴的图,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另外,从二者的否定形式上, 也可以看出区别,“V+过”的否定是“没(有)+ V+过”如,“这个 电影我没看过,不知道什么意思。”而“V+了”的否定形式是“没来`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