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学物理教学论》传统的评价方式及弊端
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总结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被称为“事后评价”,一般是在一段教学活动之后对教学质量做出的一个总结检测,其包括课堂总结(如留一些课后习题或思考题等)和单元总结(如列出所学过章节的知识清单等);终结性评价是为了了解教学活动最终活动而进行的终结检测,评价的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和分等级,一般在学期期末进行,形式为期末考试试卷和对平时成绩的积累。
2.1《中学物理教学论》传统的评价方式
笔者所在学校制定的《中学物理教学论》传统的评价方式,学期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1)平时成绩(30%)=考勤(10分)+作业(10分)+平时测评(10分)
(2)期末成绩就是通过闭卷的形式,考核高校师范生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规律的掌握和综合知识的运用等。第一题是填空题,考查高校师范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题是名词解释,考查高校师范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第三题是问答题,考查高校师范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第四题是设计题,考查高校师范生教学理论的运用和教学设计能力;第五题是综合题,考查高校师范生教学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题。
说明:考前会给考生一定的考试范围。
对于试卷的考查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试卷本身和学生成绩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从考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以及试卷本身出发对试卷进行分析,包括:1. 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等;2. 试卷的内容、结构、形式等。²³
第二,针对学生总体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包括:1. 总分、平均分、方差、标准差;2. 全班排名、分数分类统计;3. 整体分布是否是正态分布或者其他形态。[2][3]此外,针对考试成绩还配有相对评价等级制和绝对评价等级制。相对评价等级制指依据学生的实际得分在同档次考生中所在的相对位置来评定成绩的等级。[4]绝对评价等级制则是按照学业标准把学生的成绩划定为几个特定的等级(例如90~100、80~89、70~79、60~69可划分成A/B/C/D 四个等级)。⁴
2.2《中学物理教学论》传统评价方式的缺陷
传统的评价方式所作出的评价等级制的目标是提高整体考试质量以及高校师范生成绩,但这种方式只能评价出高校师范生一部分的学习能力,成绩背后所隐藏的高校师范生能力潜能仍没有发掘出来。总结起来,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以下的缺陷:
2.2.1成绩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不符合新课标评价要求。
以教科书理论指导下的考试评价是用等级制来评价学生记忆概念的能力,并不能突出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学生也不能清楚的了解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力提升的多少,更不能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2.2过于注重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
考试前会给学生一定的考试范围,只注重试卷分数,不能很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出现“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现象,为了获得学分只是临时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导致今后的学习缺乏目标,从而变得迷茫,长期以往就会失去学习兴趣。2.2.3师生对考试评价回馈的力度不够。
教师和学生只能通过上网查阅出分数和等级,无法得知试卷各题的得分情况,再加上学生对课本的整体知识框架不熟悉,又缺乏对分数分析的能力,无法从成绩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帮助自己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