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目标在国外可谓历史悠久,早在1952年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就在《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中使用了科学素养这个词,但当时他并没有对这个词的内容做出具体的诠释。经过了整整6年之后,美国斯坦福大学,知名教育家赫德发表了《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其中使用科学素养一词描述了人们在实践中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基础教育与科学素养首次被联系到一起。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对科学素养做了首次全面总结的概念。他们总结了过去10年里,数百篇文章,几乎所有出版的相关科学知识内容,总结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框架,奠定了后来的研究的基础。
1964年,美国国家科学教师协会(课程委员会)相结合的美国当时具体条件,出台了《理论联系实际》,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这表明,公民科学素养都来基础教育。1971年,教师协会提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公民科学素质”,从多角度表述了这个想法,多层次探讨了科学素养。
到了80年代,科学素养不再仅仅作为讨论的理论范围的一个概念,但很明显,表现为客观科学教育,科学素养的内涵不断加以完善,最后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内容的共同理解,慢慢地建立了基础教育科学素养的独特地位。
2000年,英国政府宣布新的世纪里,“国家课程”即“科学知识”,“科学和科学方法的过程”和“科学的性质和价值”三个方面的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5]。确定了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重要地位[6]。
1.2.2 国内初中物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研究的动态
我国此刻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教师,学校,社会“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还是深入人心,学生的成绩高低往往决定着学生的高低好坏。虽然物理课程改革制订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可是从当下初中物理教学近况来看,许多教师却始终将物理知识的记忆、物理习题的解答等当作教学目的,这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无法切实落实。教师,学校,社会“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还是深入人心,学生的成绩高低往往决定着学生的高低好坏。初中物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施迫在眉睫但又困难重重[7]。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课程的总目标:“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和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8]。源`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这是在《大纲》提出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所作出的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所呼应的课程总目标。这是初中物理教学总目标的一大进步。对比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9]。”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注重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明显看出初中物理新课改加强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施。近几年来,众多的物理工作研究者愈发关注“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发表了许多有关“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研究,为我国初中物理三维教学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落实定下了理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