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设计无线网络环境下混沌同步控制系统并进行仿真,调节仿真中的系统参数和网络参数,观察系统参数和网络参数的变化对于系统同步性能的影响。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基于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共分为751个部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所示: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为关于混沌同步的基本知识介绍。简要介绍了混纯理论的发展、混沌的定义、混沌同步的定义和方法。
第三部分为设计同步控制器,实现混沌同步,并进行仿真和分析;
第四部分为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介绍。简要介绍了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存在的问题和仿真环境Truetime工具箱;
第五部分为设计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同步控制器,实现混沌同步,并分析网络参数对于控制系统同步性能的影响。
第751部分为总结。对本文进行总结,指出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2 混沌同步
2.1 混沌理论的发展概述
混沌是确定性动力系统中出现一种无法预测的运动状态,运动轨迹貌似随机不规则,但实际上是混沌系统对于初始条件值的极端敏感引发的长期行为表现[ ]。
混沌现象最早被发现是在19世纪,发现者是法国的数学家和天体力学家Poincaré[ ],它在研究三体问题时,发现某些系统对初值敏感且行为不可预测,从而认为可能存在混沌现象。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Lorenz在气象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简化的常微分方程系统[ ],描述了系统数值计算结果体现的混沌特性,引出了混沌吸引子这一概念。1964年,M. Henon发现了Henon吸引子。1971年,D. Ruelle和F. Takens利用混沌吸引子的概念来解释湍流的产生的原因。1975年,华人李天岩和他的导师J. A. Yorke研究了一类一文映射,得到了局部不稳定的离散系统,第一次引出了混沌这一术语。1976年,美国理论生物学家R. May研究了倍周期分叉进入混沌的道路[ ]。1977年,物理学家J. Ford和G. CAsati和各地学者就混沌开展了讨论会议,这次会议是对于混沌学研究的首次具有国际性质的会议,此后混沌研究成为世界性研究课题。1978年,M. J. Feigebnuam发现了一大类系统中的普适常数,并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P. S. Linsay于1981年试验所证实。
- 上一篇:车载移动式警务抓拍系统设计
- 下一篇:基于混杂系统设计的可变采样周期与延时的状态观测器及其在网络视觉伺服系统
-
-
-
-
-
-
-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