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邓小平的人才培养观
人才开发是涉及人才的有关问题中的最首要的一个问题,它是人才问题的“源头”。1980 年8 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2]邓小平同志很重视人才的开发,他认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我们党的领导和国家制度的有力保证。
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四有”新人的灵魂所在,是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的航标,意义重大。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 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3 ]严格的纪律观念,是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精神素质之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求人们在市场行为中要懂法、守法,按经济法办事。我们用严格的纪律规范要求人们与发展市场经济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可见,改革不能没有纪律,繁荣市场经济也不能没有纪律。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要防止破坏性的自发倾向,要防止对自主权的曲解、滥用。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因而掌握先进的人才思想,从先哲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就显得越发关键了。
1. 平衡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1978 年3 月提出: “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3]这是邓小平同志人才开发观的总方针它结合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阐述了在人才开发、发展教育方面的投资收益问题,阐明了教育与国民经济的辨证关系。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邓小平同志指出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大力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来合理安排教育支出, 避免造成大量投入资金进行人才开发,但因为生产力的局限而使人才闲置,影响经济发展的局面。他科学地提出: “科研、教育经费应该增加,但不能希望马上增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