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质量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核心,企业所有的决策、管理、生产活动都是为获取经济效益而服务的。而质量则是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质量好的企业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这些都会带来好的企业收益。只有拥有好的产品质量,企业才有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才有分取市场经济一杯羹的条件。
1.1.3 质量是企业长久生存下去的资本
企业可能会凭借一时的营销手段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长久的市场竞争依然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营销手段只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基础上的完善措施。只有保证好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才能保持发展下去的动力。只有时刻把企业的产品质量放在生产活动的第一位,才能保证企业在长久时间内的企业竞争力。
1.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是指在对企业的质量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的活动。 它包含了对企业内部产品质量进行的预防、控制和改进措施。质量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进步,企业生产需要,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着重于企业内部质量的管理和优化工作,通过提高企业的总体的质量水平来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的最终目的。质量管理经历了几个典型的发展阶段,最终发展成为现今各个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2.1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以前,工厂生产的产品质量完全取决于生产者,生产者凭借着自己长期的生产经验来进行产品生产,通过经验的丰富程度来保证产品的质量,此时的产品检验和生产操作还没有分离。20世纪初,产品的质量控制开始由生产者本人转移给工长,通过工长检验来保证产品质量,实现了质量检验专人化的第一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标准化生产的到来,企业开始逐渐有了自己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生产者经验不再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统一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也就慢慢独立了出来。以上都属于质量检验阶段。
1.2.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休哈特提出了产品不能光进行生产完成后的检验,还要在发现有质量缺陷的时候就采取补救措施的观点。他还将统计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检验中来,制作了第一张产品质量控制图。但这种统计的观点在当时并没有普及开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产品质量的统计方法才正真得以大规模运用,美国军方为了控制军用产品的质量,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将统计的质量管理方法推行到了军用品制造厂商的生产活动中。随后,使用这种质量管理方法的企业逐渐从军工企业延伸到民用企业,数理统计的质量管理方法得到大规模普及。
1.2.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和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于产品种类日益增多,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不再是只关注于产品满足需求的基本质量性能,安全性和舒适性等其它产品性能也被纳入到了消费者的选择标准中来。此时单纯的产品质量的检验和预防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开始出现,企业逐渐将质量管理的职责分散到了全体员工的身上,通过企业内部所有组织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企业产品质量性能的多样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费根鲍勃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这个理论将顾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强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质量管理活动的统一和协调,强调企业全体员工对质量管理活动的参与。现如今,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普及到了社会生产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