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的课堂,通俗却不庸俗,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言”、“儿童”则成为通俗的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咬文嚼字,沉潜品”,通过对一些优美文章中的词句进行品读、咀嚼,带领学生跨越文本,体会更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与情感要求。一篇课文中,能够让学生读出“儿童”,让高雅、精深的艺术与孩子们的童真童趣进行碰撞,迸出火花,形成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这便是这种课本所要求达到的境界,即“俗中生”。
在阅读教学中,做到“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互补,使教学更加完美,和谐。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使得语文在情感上、精神上、思想上有所体现,又由于课堂上接受对象的特殊性,使得语文教师必须能够将那些深层次的东西经过自己语言上的“转化”,做到“深入浅出”,以一种更简单的,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切切实实地被学生所接受。
“教学活动是追求文明的活动,是情感和智慧的融合。这一本质属性也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3]高雅的课是美的,实用的课也是美的,雅俗共赏的课更是美的,真正地将雅与俗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具有活力,更具有价值。
(二)“主客相生”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向来成为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研究者和实施者所应重视和不断改进的一点。“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占有知识的绝对权威,课堂是知识传播的场所,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恰恰忽略了有着‘授——受’关系的师生是富有生命灵动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应是鲜活的生命存在,他们的课堂生命质量应引起我们的关爱”[4]在他们看来,老师的职责就是把要所学的知识一字不漏的说给学生听,而究竟学生获得了多少,明白了多少,真正意义上掌握了多少,好像与老师就没多大的关系了。然而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技巧,老师的任务才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在盛老师的“和美”语文教学思想里,老师如同一位深谙水性的“潜水家”,要正确处理好沉和浮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做出调整,该沉则沉,该浮则浮。而学生则如同一面风筝,既能自由翱翔于蓝天,无拘无束,享受快乐,同时又有被牵引的踏实。如此,课堂才能达到平衡的境界。因此,只有做到了课堂间师生身份的不断转换,才能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当师生各自的身份暂且固定时,就需要将其身份尽情演绎,充分发挥其原有的“权利”。当教师作为教的主人的时候,精心预设(即情感预设、话题预设、方法预设)、因势利导、以及导演策划等形式来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充分行使其“教”的主人权利。同样,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学习的自主化更被推到极致。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的弊端,三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受到极大欢迎。自主预习,是要有开放性,趣性和可操作性;自主参与,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拓展,要求教师巧妙的提出问题,除了课堂上的一部分解决,更多的是引领学生把目光投向课外,以及来建构起大语文课堂的支架,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拓展,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得到更高的提升。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占据着教学的主航向。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轮流变更时,课堂便会形成一种有冲突之美。在“教”与“学”的相长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恰当地把握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感”,并适时的“出手相救”,使学生的已知间和未知间的距离缩短,学生的思文在经过老师的点拨之后,能够变得顺畅起来,使得整堂课能够顺利地展开并进行下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的兴趣,有意的使“学”超越“教”的范围,反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教”与“学”的不断转换,使课堂朝着良性的方向发生转化,从而产生意料之外的精彩与收获。
- 上一篇:论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现状分析
- 下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谈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设计
-
-
-
-
-
-
-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