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提供的,学生能够借助支架层层深入文本,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华丽转身,将课堂交给学生。黄老师正是借助支架为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提供基本资源,继而展开丰富的语文训练活动,其目的既是指向文本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当然这种支架的提供是对教师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考验,其前提是依据学情对学生起点行为的深刻分析,既而超越其期待视野。
(二)顺应体类:个性鲜明
黄厚江认为,所谓体类特征“一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体,二是现代文和文言文不同的语体,三是具体文章在文体方面的个性特点”[9] (P9)。黄厚江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依据不同课文的文体教学的特点。如《葡萄月令》中,黄厚江抓住散文文体特点,融合汪先生语体风格开展教学。
散文特征之一是“结构自由,手法多样,形散神聚”[10](P324)。《葡萄月令》在结构上是有详有略的,对于这一点黄老师追本溯源。之所以详写五月和八月,是因为“这几个月对葡萄的生长最重要而且“具有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最容易引起作者内心的共鸣”[11](P76)。黄老师不为语言形式所束缚,探究详写原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把这篇文章缩写成简短的一段话,并加一个标题再与原文相比。这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白该文“散”在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聚”是散文的主题,这些形式最终还是为了主题内容服务,缩写其实是省略形式让学生明确内容,明确汪氏散文的第二个特点:“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的语言。”[11](P77)
散文还有一个特征是“情理并茂,充满意趣,主体色彩鲜明”[10](P325)。在文中,汪先生风趣的把葡萄比作自己的孩子。在教学中,黄厚江巧问“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汪曾祺与葡萄的关系”[3](P79),在比喻中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理趣之美。当然他的这种理趣来自于作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之前黄厚江就对汪曾祺的人生态度做了探讨,他引用汪明的话,介绍写作背景,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社会文化语境,让学生在“知人”中更清晰地明确汪先生豁达宽厚的胸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经过这两个环节,同学们对于汪氏散文的第三个特点非常容易掌握了:“简单,平和,冲淡的艺术氛围。”[12] (P80)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氛围中不失有理趣之美,让人在平淡的氛围中浮想联翩。
总之,黄老师通过分析汪曾祺采用口语这一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以葡萄为言说对象来挖掘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围绕体例同时融合作家自己的创作风格进行教学,虽然没有时尚的教学技巧,但是滋十足,最终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