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公平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我国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础教育财力资源配置不公平。以江苏和西藏两地的比较为例,2012年,江苏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1768474万元,而西藏仅为807466万元,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过大。
2、基础教育人力资源配置不公平。东部发达城市,由于其突出的经济发展能力,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此地任教。各中小学,每一位教师只负责教一门科目,且每一门学科具有几位甚至十几位教师,教师资源十分充足。而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往往一个学校只具备几名甚至一名教师,每一位教师都得身兼好几门课程,大大降低了课程的专业性。
3、基础教育物力资源配置不公平。物力资源主要体现在校舍等硬件设施上。东部地区学校环境优美,校舍整洁、安全、美观,教室宽敞,拥有多媒体教学设施,配备专业的机房、图书馆、音乐舞蹈教室。而西部地区,存在着不少下雨漏水的泥房、危房,残破不完整的桌椅,没有图书馆、舞蹈房,更没有先进的电子仪器设备。
(三)学校间教育发展不公平
1.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异。重点学校,顾名思义,是指那些拥有最优秀的老师,吸收最优秀的学生,旨在培养可以进入下一级重点院校的学生的学校。重点学校享受着特殊的政策,在生源选择、资源配置、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具有优先权,这样学校之间就失去了公平性。[1]重点学校由于其对当地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使其在资源配置中获得更多的更好的物质资源;教师间也存在不公平现象,重点学校的教师,无论在工资、福利方面,还是在社会地位方面,都比普通学校的老师更具有优越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不断涌入这些重点学校,普通学校很难吸引优秀教师的加入;学生之间也失去了公平,重点学校的学生往往是入学考试中排名靠前的学生,这批学生无论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逻辑思维的运用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加之学校给予他们比之普通学校更优质的教育,这样就造成了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不公平。由于重点学校所展现出的种种优点,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想尽办法,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读书,即使自己的孩子在更方面都不是那么优秀。正是由于这种种因素的驱使,择校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普通学校由于“无人问津”而处境尴尬。
2.公办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差异。公办学校享受着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一大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然而在公办学校“高门槛”的限制下,更多的外来子女没有机会享受公办学校的教育,他们被迫被送往一些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与城市中的公办学校相比,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条件令人堪忧。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具有以下特点:(1)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建立在城乡交界处,学校周边人员混乱,十分嘈杂,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供学生学习。(2)学校基础设施简陋,学校的建造没有经过专业的验收,在一定程度上存着着不小的安全隐患。有的学校甚至不配备有专门的体育场,缺乏体育器材,也没有图书馆供孩子自习,既不利于这些农民工子女的成长。(3)师资力量薄弱,在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多数不是正式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根本不具备教师从业资格,且这些临时教师个人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