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关注鲁敏描绘她笔下父亲形象的同时,看到了鲁敏自身经历的影子。可以说,作品中女儿对于父亲复杂的情感就是现实中鲁敏对她的父亲的情感。鲁敏的父亲是村里的有才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军工厂工作,与留在乡村的妻女并不生活在一起。就像鲁敏在文章中写的那样,父亲总会是不在场的。在鲁敏的回忆中,她与父亲没有真正在一起生活过,父女之间没有相处出深厚的情感。同时因为夫妻分居两地,父亲又是那么一个多才多艺,风度翩翩的男人,难免会有一些有关风月的流言传开来。此后父亲因为生活腐化被送去劳教,流言变成了事实,在当时这种男女之事是被看做大丑闻的,所以鲁敏与母亲两个人不得不承受村里四起的流言、嘲讽。这些自身经历都被鲁敏加以艺术加工写进了她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作者亲身经历内容的作品总会让人觉得无比真实。长大后的鲁敏对父亲进行了重新审视,此时她像作品中的女儿们一样,理解了父亲处在那个时代下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