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良性发展,就必须从组成它的要素着手。通过经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其要素可以直观的分成三种:一、节点,就是指在区域内部,由于经济活动向内结合,或者两极分化,而形成的中心;二、线及网络,线即是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之类确定的线段,而网络则是多条线路的组合;三、域面,即区域中除掉节点、线、网络之后还剩余的部分,通常称之为腹地。
历览古今中外城市的发展,能够对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要素通常都是经济。作为一种关系的组合,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主要内容还是经济联系。所以,根据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归为四点:一、节点,即包含在城市群中的所有城市;二、廊道,即一种通道,用于节点与节点、结区与结区以及节点与结区之间的连接,比如交通通信线路[11];三、结区,即城市群中除去节点与廊道剩下的部分,通常是广大农村地区;四、流,以各种廊道为媒介,在点与点、区与区或点与区之间的转移运行,即称之为流,典型的例子有技术流、物质流、能源流、人口流等。
1.2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结构”是体现一个整体的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是如何搭配和安排的,其性质取决于要素之间是如何互相关联的[12]。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群空间结构中要素之间也不是一直以一成不变的形式进行关联,所以其结构也在一直改变演化。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从“增长极”的观点来看,区域发展不是均衡的,区位发展的“增长极”通常是由少数的几个区域位置明显相对占优的点优先发展成的,并且在其吸引资源和辐射影响之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方式和进程也会被改变[13]。从“点—轴”的观点也更加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是均衡的[14]。在区域空间的发展下,使得多个增长中心得以形成,交通、通讯、能源等线路连接了各个点,并且逐渐形成为轴线。之后在城市规模与日俱增下,受轴线作用影响,人口和产业开始向两边聚拢,新增长中心得以形成,点与轴之间慢慢融合,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在随之拓展延伸。
网络开发模式是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一种形式[15],根据此模式来看,当区域内各增长中心以及发展轴线形成后,其将渐进扩散,不断扩大影响范围并相互作用,随后形成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复合集聚,经济网络得以形成,最后可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时,必然会要用到区域开发模式理论[16],据此理论能粗略的推导出城市群空间结构改变的过程。最初,区位条件占优的节点城市比其他城市更快地发展成为了增长中心,其发展水平的势能高过其它地区,所以通过廊道,区域内部各种发展所需的资源都被吸引输送于此。之后,在这些增长中心规模的与日俱增和各种功能的健全下,中心城市将通过廊道对外输送和发散能量,并且退化部分城市功能并将其分配给周边地区,由此,这些地区得以发展,进而逐渐变为相对次级中心,或是新增长中心。接下来,通过交通、通讯、能源等线路,各等级城镇得到了发展,并且逐渐联通,相互之间产生作用。最后,在城镇等级结构的完善下,又随着交通通讯等网络的发展,以及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融合,网络化、一体化成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
2高铁背景下的模型构建
2.1社会网络分析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社会研究的方法,最早由社会学家使用数学中的计算方法﹑图论等理论用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刻画网络的形态、特征和结构。从“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结构问题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关键,此处结构的种类包括了行为、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等方面。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则可以从中心性、凝聚子群、网络密度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计算此三点的公式参见《整体网分析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