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1992年——2012年
此阶段的古文材料皆出自“二十四史”。其中选自《史记》2篇,《后汉书》2篇,《宋书》1篇,《晋书》2篇,《北齐书》1篇,《南史》1篇,《北史》1篇,《旧唐书》1篇,《宋史》4篇,《明史》2篇。该阶段选文内容有如下特点:体裁较为单一,均为浅显易懂的人物传记;文章均选自正史,人物也大都比较生僻,如何运、廖刚等;选文文体皆为纪传体,描述人物的良好性格,品德等;专有名词运用广泛,如地名,官职,名号等。[3]
由此可见,文本的选择是由多样化过渡到单一化的。由百花齐放到钟情传记,因为人物传记符合《考试大纲及说明》的要求,人物单一,情节简单易读,人物都有积极向上的品格,对中学生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是从近年来各个地区自主命题来看,文本选择多样化有回归的趋势。
(二)命题类型
高考古文的命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和笔答题。选择题考察的内容有古文的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归纳总结,态度观点等,形式比较固定;笔答题考察的内容较多,有注标点,分层,翻译,分析,实词,虚词等。无论选择还是笔答,都是随着时间有一定变化的,在此将这种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9年
首先从题的数量来看,该阶段除了1987年和1989年外,选择的文本都是两篇或三篇。其次,命题的类型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常见的题型有:给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翻译句子或者一段文本等,1982年加入了给文言文分层。1985年之后题型形式更为多样化,可以说在此之前古文的考察都是客观性的,都是机械的解词,翻译等,只要死记硬背即可,1985年理解分析题的加入改变了这一现象,如1985年第751题中要求对描述同一史实的两篇文章《周顺昌传》和《五人墓碑记》进行理解分析,写出材料处理方式的详略以及详略不同的原因。这不仅是对考生读文能力的考察,更是考察考生的理解表述能力。1988年笔答题明显减少,1988年出选择题外,只有一题为注标点,1989年也是除选择外,另有常识一题。这是由于笔答题主观性强,容易引起评卷出现偏松或者偏严的现象,所以为了使阅卷评分更加公平便捷,用选择代替笔答来考察理解分析,归纳总结,选择题渐渐成为主流。[4]
第二阶段:1990年——2001年
该期对于古文的考察都是通过选择题来体现的,从1988年开始命题以选择题为主,1990年发展为选择题统揽全部内容,考察的有读音,实词,虚词,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等。1990年—1998年中选择题的数量为7—8个,读音分值为1分,实词,虚词和翻译分值为2分,其他部分分值均为3分。1999年以后各个部分的分值有所改变,选择题降为6小题,分值改为每道选择题3分。
第三阶段:2002年——2012年
该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翻译和笔答题的回归。2002年开始,翻译笔答题成为高考古文的常客,并且分值逐渐上升,从2003年占5分,到2004年占8分,再到2005年占10分,翻译笔答题稳步向前,与选择题平分秋色。试卷命题从2005年起选择题减少,降为3道题,同时取消了对虚词的命题,其他的考查内容每年轮换出题。笔答翻译的出现与选择题的减少是内外因结合的结果,一是2005年取消了虚词辨析题,因而选择题题量减少至3题,而又将虚词的考察转移到翻译题中,二是人物传记本就简单易懂,增加笔答题可以平衡试卷的难度系数。[3]
(三)分值变化
- 上一篇: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下一篇:《软件需求分析》课程教学探讨
-
-
-
-
-
-
-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